老沈阳,端午节又叫“女儿节”

09.06.2016  16:45
-->

  “历史上,到了端午节这一天,沈城的已婚女子要回到娘家,去看望父母。因此,端午节又被叫作‘女儿节’。”6月7日,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刘振操告诉记者,“过去,沈阳一带过端午节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其中,未婚女子会在端午节这天,头上插花,身带荷包,成群结队地外出郊游。从全国范围来看,把端午节当作‘女儿节’来过,也算是沈阳地区过端午节较为独特的一种习俗。”

  虽然到了今天,端午节作为中国重要传统民俗节庆已纳入法定假日,但它在许多人的眼中已逐渐淡化。不少人家不会包粽子了,门上也不挂艾蒿了。

  “其实,端午节不仅仅只是吃粽子,还有许多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其中。”刘振操一直对沈阳地区传统民俗有着深入研究,曾出版了《沈阳民族民俗风情》一书。他在研究中发现,沈阳地区过端午节与其他地区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那么,沈阳地区如何过端午节呢?刘振操总结说——

  买纸葫芦,防病祛邪。过去沈阳民间流传着“善正月,恶五月”之说。因五月初五,阳气高,被称为“恶月恶日”,即发病率高,所以人们会采取一些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措施。以沈阳地区来讲,大家都要买纸葫芦、布制小虎、小猴、小笤帚等,预示着消灾除病。

  踏青、挂钟馗图。居民在端午节这天的日出前要到河边、山上、郊外去踏青,采艾蒿、菖蒲、桃树枝,插在家门上,寓意保平安。居室内要挂钟馗、张天师的画像,用以除灾辟邪。

  女人要戴香草荷包,儿童额头点雄黄酒。妇女佩戴香草荷包,既有祛毒的作用,也可作为礼品赠送恋人。到了端午节,人们不仅喝雄黄酒,同时还在儿童的额头上点上一个“王”字,既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成才,也可以防止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