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捐款助力幸福社区建设

11.04.2017  07:08

  张凤甲老人(中)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家训:诗书门第春常在,积善之家庆有余

  耄耋老人张凤甲是沈河区南塔街道富民社区的党员志愿者,种花护绿、平安巡逻,人们时常见到他的身影。近年来,他先后三次捐款助力社区建设,倍受居民称赞。

  4月7日,记者来到张凤甲老人家中,听他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家庭祖训,教他读书做人

  现年87岁的张凤甲老家在丹东凤城,父亲在兄弟7人中排行老么。一大家子70多口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让当地人煞是羡慕。

  “诗书门第春常在,积善之家庆有余”是张家世代践行并传承至今的家训。在张凤甲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有时来看病的人带的钱不够,但父亲照样为他们诊病治疗。

  “古人说,知书才能达理。因此,父亲主张儿女都要读书。”在父亲的支持下,张凤甲上了6年小学,成了当地人心目中的“读书人”。

  1951年,张凤甲从老家凤城来到沈阳工作。因为有文化,被从公安局抽调到落后地区改造工作队工作。也是因为有文化,受组织上指派给领导当过秘书、区副局长,直至1991年从东陵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

  退而不休,心系社区居民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张凤甲在街道领导和居民的倡议下,开始在其居住的小区筹建居委会。“没有经费,大家就四处‘化缘’,按照《城镇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居民自治。”居委会曾荣获“沈阳市高标准示范居委会”称号。

  现任富民社区党委书记洪喜荣告诉记者,当年,富民社区居委会最早成立了居民道德教育委员会,集资建了广播站,用大喇叭向居民宣传现代道德价值观,建设和谐社区等理念。当年靠居民筹资、政府奖励等2000多元钱建起的休闲长廊,如今依然是居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当年由老一代社区工作者亲手栽下的银杏树,如今树干直径已有十几厘米,成了小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张凤甲从不居功自傲。2003年,73岁的张凤甲回家后,自觉承包了小区里的树木修剪,直到近年年事已高。“作为社区居民,就应该把社区当做自己的家一样来对待。年龄、身体允许时,出力;力不从心时,出钱。”2014年,入党60周年的张凤甲主动拿出10000元钱交“特殊党费”,以此回报共产党对他60年的培养。2015年、2016年,他又每年拿出10000元钱,用于社区环境改造和平安建设。他说:“幸福家园需要大家共同缔造。”

  教育子女,自己的路自己走

  不了解张凤甲的人以为他很富有,可是走近他以后,人们才发现他不过是一个“精神富翁”。

  据张老讲,他和老伴樊淑英是远房表亲,由于樊淑英崇拜他是“读书人”,他还没到沈阳两个人就结了婚。受家训影响,四个子女学习都不错。但在那个特殊年代,除了小女儿外,其他三个子女都下过乡,回城后进企业当了工人。凭张凤甲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为儿女安排个好工作并非没有可能,可他要求儿女们“自己的路自己走”。大儿子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电大会计专业,后来跟同学一起去深圳发展,成为一名会计师。这让张凤甲颇感安慰。

  前些年企业转制,二儿子、二女儿夫妻下岗后生活困难,孩子又上学,张凤甲鼓励子女说:“咱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他和老伴节衣缩食,每月从自己并不宽裕的退休金里拿出一部分,帮助儿女供孩子上学。他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改变生活。

  夕阳时光,老有所学颐天年

  爱学习,是张凤甲多年养成了的习惯。刚参加工作时,他自觉文化水平低,一有时间就抓紧学习,因此被组织看中选拔给区长当秘书,虽然他自称是“赶鸭子上架”,但足见学习给他带来的改变。

  从社区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他把学习重点放在了国学经典上,每个星期都要到书店去转一转,看到有价值的书就买回来,有用的东西就抄下来。这些年,他结合日常所见所学,写下的思想体会、人生感悟等诗歌、散文共计近百万字,并自费印成书稿五册,其中包括《常用文明用语歌》《居民思想道德歌》《知荣明耻除“十乱”陋习歌》等等。为了教育年轻人孝敬父母,他写了《劝孝歌》,打印后送给亲朋好友,成为倡导敬老爱老思想的教材。

  在入党60周年之际,年已耄耋的张凤甲写下了《我的第二生命》感怀诗:“第一立场要站稳,党的步伐要紧跟。信念宗旨不动摇,不遗余力为人民……”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情怀。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吕良德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