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推六项举措促山区振兴(图)

04.03.2015  10:52

  营口富达果业基地的送交果现场。

  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盖州金马绢纺有限公司的选茧场景。本版照片由记者 徐鑫 摄

  核心提示

  山区经济最大的力量是干部加人才。乡镇是最基层的政府,大家在这里工作待遇不高,付出却很多,十分不容易。要脱贫、要发展,关键在干,只有干才有出路。今年市委开展“解放思想,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转变观念,坚定不移谋求新发展”大讨论活动,希望乡镇基层干部要转变服务职能,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权力中解放出来,走向基层、走向市场,帮助农民找市场、跑流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山里的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市委也鼓励市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锻炼和工作,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三农”干部队伍。

  ——中共营口市委书记吴汉圣2月4日在营口东部山区调研时对乡镇干部如是说

   让东部山区跟上发展步伐

  千山南麓在营口境内绵延百公里,山水间留下营口人民繁衍生息的印记。千百年来,东部山区人民改天换地的壮举,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东部山区的发展,也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殷殷期盼。而目前,山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问题突出、群众观念落后等,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营口市东部山区包括17个乡镇,其中盖州13个,大石桥4个。土地面积2766平方公里,占全市的50%;人口39.3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1.7%。2014年,东部山区17个乡镇农业总产值实现28.6亿元,占全市56个乡镇(街道)的1.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280元,是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4.7%。

  近年来,营口市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社会参与和群众自主创业”的原则,采取全方位、多途径、多载体的扶贫方式,积极构建多元化、社会化“大扶贫”格局,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全市山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2%。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制约,东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市总体发展水平比还相对滞后,东部山区依然是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短板”,也是全市实现率先崛起的重点、关键点和难点。

  山区的发展始终是营口市委、市政府的牵挂,市委书记吴汉圣到营口任职以来,多次提出深入实施东部振兴战略,实现东西统筹、协调发展,让农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东部跟上来。

   六项措施助力东部振兴

  营口高度重视山区富民和东部振兴工程,始终把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

  实施对口帮扶责任制。全市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了山区富民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建立了市领导联系贫困乡、市直部门和县领导联系贫困村的定点扶贫制度,市、县两级四大班子领导全部参与到扶贫攻坚中来。市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对口帮扶责任制,不脱贫不脱钩。

  建立扶贫台账。为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营口将贫困人口,全部登记造册,建立扶贫台账,逐户进行了项目规划,做到了户有脱贫帮扶卡片,村有脱贫帮扶表册,镇有脱贫帮扶档案,全市有贫困户脱贫数据资料库,实行档案化管理。同时,对扶贫开发的各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逐一分解落实到帮扶单位、帮扶企业,落实到村、到户、到项目。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近年来,全市制定下发了《山区富民工程》和《关于东部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对山区进行全面支持:对山区乡镇税收实行“零”增长政策,以2011年为基数,增收部分全额返还;对山区乡镇集中连片发展同一产业,或是标准园、示范基地等建设,采取捆绑式办法,集中优先安排设施农业、林业、水利、综合开发、扶贫资金、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并支持贫困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三品”认证工作,商标注册所需费用由帮扶单位和企业解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费由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各负担50%。

  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就近就地开展二、三产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帮助并组织农民搞劳务输出,是营口市增加山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做法。通过劳务创收不仅缓解了贫困户家庭的生活状况,而且直接增加了现金收入,同时也带来了贫困户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成为贫困农牧民摆脱贫困的一条有效途径。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贫困户素质,依靠科技增加农民收益。营口坚持实施科技扶贫兴农战略,确立科技扶贫的主攻方向,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本相结合,加强对贫困农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提高贫困户的素质,为贫困乡村和贫困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实施“雨露工程”,每年培训1500人,为贫困户家庭子女劳动就业、务工创业打下了基础。同时结合“科技之冬”活动和“科技扶贫培训”,灵活多样地开展“一事一训”、“一技一训”、“一养一训”、“一种一训”、“现场培训”、“观摩培训”等培训活动,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和群众的参与性。

  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营口市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政策、步骤、批次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中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经教育不改的,采取缓扶或不扶的措施。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通过勤奋劳动,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

   发展特色优质龙头项目

  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营口着力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进行开发,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地处盖州市矿洞沟镇钓鱼台村的周仲利果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仲利是当地的能人,去年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果品专业合作社的恒温库里,果香扑鼻。周仲利说,村里2000多口人,头些年精壮劳力基本都出门打工了。合作社成立以后,坚持农业标准化生产,主营高品质红富士、乔那金等果品。去年,合作社完成水果销售2000多吨,远销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等地,安置从业人员120余人,目前村里的劳动力已经开始回流。

  卧龙泉镇宏伟绒山羊专业合作社总投资300万元,占地面积15亩,固定资产600万元。企业负责人说,合作社现有绒山羊存栏5500只,集中提纯饲养600只。产品以绒山羊繁育饲养销售为主,每年外销绒山羊3500余只,羊绒产量10吨以上,年创利润350多万元。目前,合作社吸收社员108户,安置劳动力就业140人,带动周边绒山羊养殖150户,实现村人均增收1800元。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盖州市榜式堡镇,放蚕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位于马连峪村的金马绢纺有限公司就是当地的龙头企业,公司“北宝”牌商标于2012年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大山沟里飞出的驰名商标,无疑会更加调动当地农民放蚕致富的积极性。

  截至去年底,全市山区乡镇发展订单农业35万亩,与农民形成契约关系的大成肉鸡加工企业、富达、恒久和制种、菜葫芦等企业,共带动农户1万多户。

大连持续增殖放流丰盈“蓝色粮仓”
大连持续增殖放流丰盈“蓝色粮仓” “十三五”期间水产品增产18.辽宁频道
棕榈油期权6月18日在大商所上市
棕榈油期权6月18日在大商所上市 成为我国首辽宁频道
朝阳高新区融入京津冀建特色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朝阳高辽宁频道
前四月大连市经济延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态势
  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今年1月至4月,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