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千年辽金古墓藏身玉米地(图)

12.12.2014  14:52

  56年前发现的辽金古墓,目前只剩墓碑及青石。

  北国网、辽沈晚报驻葫芦岛记者 胡清 摄

  56年前发现的一座辽金古墓,现如今已成为耕地,上面堆积着干枯的玉米秸秆,古墓遗址只剩下墓碑倒在庄稼地里,附近还有几块斑驳的大青石见证着曾经的过往。

  1958年,考古人员在葫芦岛市南票区缸窑岭镇艾家沟屯发现古墓,出土的两座辽金时代画像石墓在辽西地区绝无仅有。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现场如果不是有墓碑存于此说明,人们很难知道这里曾经出土过1000多年前的历史文物。

  昨日,记者在葫芦岛市南票区缸窑岭镇人大主任张国仁陪同下,对此古墓进行了实地探访。

  古墓位于艾家沟屯西侧,记者来到古墓遗址附近看到,一块新刻的石碑歪倒在路旁,上面清晰记录着辽墓的地理位置和保护范围等。石碑的西北侧是一块玉米地,地块类似梯田,南低北高。几个地段面积大体相当,中间被些石块堆砌成,附近长满蒿草,地里还有很多干枯的玉米秸秆。显然,古墓遗址早已被填平成了耕地。“我在缸窑岭镇生活了50多年,以前经常来这里,现在如果没有墓碑当向导,还真难找到了! ”张国仁说。

  在这片已被开垦成农田的地里和石块附近,躺着一块陈旧的墓碑,紧挨着石碑的有几块长方形青石板。有的青石上有模糊的字及图案,有的没有。张国仁说,这些青石都是古墓里出土的,距今至少也已有千余年。后来古墓被破坏后,这些青石就被随意堆放,和一些碎石块为伍,成了闲置物件。

  除了墓碑和青条石外,再也寻觅不到一点古墓的踪迹。

  据资料记载,此地古墓是1958年被发现,当时共发现两座,为辽金时代画像石墓,因种种原因,当时石墓就遭到破坏。省博物馆于当年6月先后派人对此地进行了清理,按东西分别编为1号墓和2号墓。当年清理墓时,根据散落在两墓室内的残碎骨骼、骨屑推测,得出两墓室均葬一男一女两人的结论。 1963年,该辽墓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室结构是以石板石柱支筑,平面为八方形单室墓。墓室门外接一段很短的甬道,八面石壁,一面为门,其余七面均浮雕壁画,墓室石材为花岗岩,甬道、墓顶为石灰岩。墓顶有方孔上口,覆有方石;下面为八面石板墓壁,用八根石柱镶嵌在一起。

  此外,墓室中的遗物还有残碎的罐、坛、碗等陶瓷器皿,其他遗物无从考证。有资料显示,艾家沟两座辽金时代画像石墓在辽西是仅见,曾在我省鞍山、辽阳两地发现过,但均被日本侵略者盗掘破坏。

  80多岁的高老汉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1958年,当地村民在开垦荒地时发现了这座辽代古墓,他还曾进去看过,里面四周都是石头雕刻的壁画,内容精美。后来有关部门在此立了石碑,但是很少有人进行管理。再后来,壁画一夜之间被人偷走。

  村民认为,安葬在如此气派古墓里的人,即使不是大官的,也应该是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但直到壁画被盗,人们才意识到这些石头雕刻的壁画应该很值钱,否则不会遭人惦记。

  老人回忆说,艾家沟辽墓的石壁画被盗走了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切实的保护设备和有效的管理办法。得知此信息后,市、区两级文物部门工作人员非常痛心,积极想出各种办法保护。

  地方史志及文物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两墓皆为平面直径2.8米,高2.1米,八角形单室,结构相同,东西排列,相距7米。石壁上有艺术价值较高的阳刻壁画,人物、房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鱼类等呈现在石壁上。石壁上内容多为孝子、义妇、友悌情谊等故事,反映了当时辽代契丹族风土人情。壁画中墓主人宴饮图等重要画面,已作为契丹族资料载入《中国通史》第六卷。

  葫芦岛市历史文化学会副会长张恺新说,艾家沟古墓的发现,尤其是古墓里的墓室结构、画像内容及出土的残损遗物,丰富了世人对辽金画像石墓的认识,为研究辽金时代受中原文化影响,以及当时契丹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