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残联对创新残疾人工作方式的探索

09.12.2014  17:09
  残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挥好残联职能,加强和创新残疾人社会管理,提升为残疾人服务水平,是我们亟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一项新课题。今年以来,葫芦岛市残联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深入基层,围绕如何创新工作方式、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索。

 

  一、全市残疾人基本情况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葫芦岛市有17.3万残疾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43%。其中视力残疾2.57万人,听力残疾4.18万人,言语残疾0.265万人,肢体残疾5.02万人,智力残疾1.16万人,精神残疾1.28万人,多重残疾2.82万人,这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群体,探索残疾人工作的新模式,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服务是大势所趋。

  二、创新残疾人工作方式的几点探索

  《葫芦岛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残联领导集体以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为首要任务,抢抓机遇,大胆创新,多方寻求支持,大力发展我市残疾人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市残联认真落实《残疾人保障法》,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有力促进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拖住底、补短板工作,有序推动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工作,扎实提升残联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努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创新康复工作机制,坚持社会化康复工作方式, 使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利用社区、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搭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与六个县(市)、区县区级医院合作成立县区级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社区康复服务;采用民办公助的形式,成立了我市孤独症、聋儿、智力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为孤独症、聋儿、智力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抢救性康复训练;在何氏眼科葫芦岛眼科医院、兴城康复医院、葫芦岛平安医院成立白内障、低视力、精神病康复中心;市残联提供厂地、设备,吸收外地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市残联假肢装配中心。通过以上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使2万余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序的康复。

  (二)创新残疾人就业培训模式,为残疾人提供一条龙就业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尤其是处于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就业,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关注和关心的难点问题。为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强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能力,市残联每年投入百万元资金,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但是,受身体状况和就业市场压力的影响,培训后的残疾人真正实现就业的寥寥无几,培训与就业出现了脱钩。为改变残这种局面,市残联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新培训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在深入企业和就业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采取了“订单式”的培训方法,为用工企业培训和输送专业人才,为残疾人提供从业资格保障,受到了用工企业和广大残疾人的一致好评。

  (三)残疾人信访工作社会化。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取缔残疾人三轮车,打击残疾人黑出租车,部分残疾人收入受到了影响,造成残疾人大量上访,有的甚至集体闹访,维稳工作一直以来是我市残联工作的第一要务。为此,我们建立了县(市)区、信访部门、业务科室及领导班子成员四级包保责任制,主管市长和各县区主管县区长签订了责任状,使信访维权工作纳入了社会化管理。针对残疾人的诉求,市残联多次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给予安排公益岗位、纳入低保、照顾子女上学、进行大病救助等办法解决,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吸纳新毕业的大学生,解决队伍人员和编制不足问题,推进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工作。去年市人社局安排了4名新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市残联,今年又安排了1名大学生,他们普遍素质较高,残联增添了新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葫芦岛市残联队伍人员短缺的问题。

  三、残疾人社会化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残疾人由于自身条件的特殊性、分类构成的复杂性、地域分布的普遍性、服务需要的多样性以及涉及领域的广泛性等等,残疾人工作社会化管理存在着突出问题。

  (一)残疾人康复服务不规范。一是机构康复力量薄弱。

  葫芦岛市的公办康复机构匮乏,特别是残联系统的康复机构,是全省最薄弱的市,至今还没有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专业化的康复中心;民办康复机构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资助,大都举步维坚,有的靠借款来维持运营。二是社区康复缺少长效机制。尽管我们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利用社区、村的基层卫生机构搭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但是由于没有资金、政策的支持,社区康复站很可能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康复服务的功效。三是康复人才短缺。我市残联系统康复管理人才,没有一个是康复专业的出身,学历层次也偏低;各类康复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工作辛苦、待遇低,流动性非常大,很多人只是从事一段时间后就放弃康复,从事其他的工作。康复人才的短缺,制约了我市康复工作的发展。

  (二)残疾人就业服务困难较多。一是残疾人就业技能弱、就业渠道窄、社会接纳程度低,就业难。二是适合残疾人的岗位较少,大多是低层次、技术含量低的岗位,收入较低,不能真正实现稳定就业。三是培训机制不畅,残疾人就业培训没有纳入全市就业培训整体计划。四是残疾人自身创业、就业的主动性不强。

  (三)残疾人工作者队伍稳定性需进一步加强。近两年,市残联新进一批大学生和公益岗位,经过培养和锻炼,已经逐步胜任本职岗位,熟悉本职工作,但是如果政府与他们解约,残联将再次面临人员不足问题。

  四、创新残疾人工作的建议

  创新残疾人工作就要实现残疾人工作社会化管理,要从解决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探索全市残疾人工作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新机制和新举措,全面提升残疾人工作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残疾人。

  (一)以实施助残康复服务项目为重点,逐步完善康复服务网络,加强康复服务规范化建设。一是加快机构建设步伐。康复工作的时效性非常强,一但错过最佳康复期,即使进行再多的康复,也达不到效果,残疾将伴随其一生。目前,我市的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前期准备已就绪,但资金缺口较大,希望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使我市的康复中心早日开工建设,残疾人也尽快受益。市残联的康复中心的建成可以为各类民办机构提供训练场地,减轻民办机构发展负担;同时可以集中精力,开办民办机构不愿意办、无力承办的重症肢体、精神病残疾人康复、托养等项目,使民办康复机构和公办康复机构相互补充,形成完善康复服务体系。二是初步建立社区康复长效机制。在政策保障的基础上,投入社区康复经费专项用于社区康复员工作补贴,使社区康复员工作不再是无偿奉献,而是做好了有回报,以此来提高社区康复员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康复人才的培养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各类康复人才,形成康复人才阶梯。通过定向培养、在职培养或人才引进计划等培养方式,为残联系统培养康复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推荐康复中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到中、省级相关康复部门进修,学习康复理论和实践技能,储备康复人才;举办市级、县区级社区康复员培训班,培养基层康复人才。

  (二)将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全市就业创业大局。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以促进残疾人就业为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竞争能力,鼓励残疾人自主择业、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或自主创业。整合社会资源,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优先安排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开展残疾人就业援助活动,将社会集中就业、社区分散就业、居家灵活就业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

  (三)建立残疾人工作督查机制。残疾人工作需各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共同协作才能做好,残联的各项任务指标才能完成,建议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全市目标任务考评体系,使残工委成员单位及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主动抓好残疾人工作,形成残疾人工作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