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蒙:齐抓共管开启精准脱贫新模式

17.06.2016  19:14

阜蒙县现辖35个乡镇、382个行政村和1个城区街道、8个社区,总面积62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8万亩。总人口74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是全省1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大巴镇车新村作为我县第二轮“集团帮村”工程项目村。在市、县、镇和村“四级书记”的支持引领下,将冷棚葡萄作为全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来抓,凝聚多方力量,通过市场化带动、企业化经营、合作化发展、自发式参与的“三化一式”运作机制,初步构建了四级书记抓扶贫、多方力量齐参与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车新模式”。两年多来,全村累计发展冷棚葡萄2000亩,其中,棚内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全村贫困户数量由203户、708口人,减少到目前的62户、182人。总结两年多的精准扶贫工作,我们认为现已形成的“车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四级书记齐抓共管

(一)市委书记亲自研究部署。 2015年7月21日,市委书记张铁民到车新村视察抗旱及示范带建设时,对发展冷棚葡萄脱贫产业给予充分肯定。同年8月11日,铁民书记又亲自主持召开专题协调会,研究发展冷棚葡萄产业推进脱贫有关事宜,明确要求各级党政组织要对发展冷棚葡萄给予必要支持,要通过市、县、镇、村各方面努力,做到“帮扶一个村、推动一个镇、发展一个县、富裕一个地区”,共同把车新村打造成示范带上的扶贫示范点。

(二)县委书记靠前调度支持。 县委马永生书记亲自协调“集团帮村”牵头单位市领导对车新村精准脱贫工作给予支持,并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明确由县人大主任李峰包保车新村精准扶贫和示范带建设,县级有关业务部门全力帮扶,给予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对新建冷棚葡萄,在享受市县财政5000元/亩(生产面积)补贴政策基础上,每亩再追加补贴2000元,使市县政府补贴资金达到7000元/亩(生产面积)。

(三)镇党委书记带头组织推进。 镇党委赖德泉书记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全镇的头等大事来抓,将冷棚葡萄这一短、平、快的致富项目作为全镇精准扶贫主导产业来推进,并决定以车新村作为试点,探索出经验后在全镇推广。为充分调动村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他先后数次组织镇村干部和农户代表赴外地考察成功经验,争取市扶贫办引进企业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确保冷棚葡萄项目在我村落地、生根,并逐步发展壮大。

(四)村党支部书记积极示范引领。 为打消农户发展冷棚葡萄的疑虑,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在自家耕地建设了8栋冷棚,并动员村班子成员全部参与项目建设,有的村干部发展冷棚葡萄面积达到10亩以上,切实发挥了村党支部的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9月,按照市委铁民书记主持召开的专题会议要求,市扶贫办选派综合科科长刘立涛到车新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引领该村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路,采取将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到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统一建设精准脱贫冷棚葡萄示范基地、经营收益按股为贫困户分红的方式,实施扶贫资产收益扶贫。解决扶贫项目贫困户无力投入、投入不足和不敢投入问题,实现扶贫资金由分散使用向集中统一使用的转变,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走出了一条“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协同推进,最终实现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二、四种模式同步推进

(一)市场化运作模式。 2014年春季,在发展冷棚葡萄产业起始阶段,为解决冷棚葡萄建设资金不足难题,在市扶贫办王城主任大力指导支持下,车新村大胆创新,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冷棚葡萄项目建设,制定了由农户自行提供冷棚用地,冷棚骨架由承建企业垫付建设资金,政府补贴资金用于覆膜与苗木栽植,并用经营所得收益逐年偿还企业垫付资金这一项目建设方案。由阜新金亿亨公司先后两次垫资300余万元,帮助我村74户贫困户建设冷棚葡萄560亩。2015年7月的第一挂果期,项目户每亩冷棚平均生产葡萄2500斤,平均每斤售价6.5元,每亩纯利润均在1.5万元以上,个别经营较好的项目户亩效益当年就达到2万多元。

(二)企业化经营模式。 2015年3月,阜新金亿亨商贸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刘庚,在看好冷棚葡萄市场前景、积累了冷棚葡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联合几名合伙人,共同注资组建了阜新关山农业实业有限公司,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耕地660亩,投资21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冷棚葡萄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共建高标准冷棚240栋、棚内面积450亩,栽植茉莉香、藤稔、红提等优质品种葡萄40万株,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可达700万元以上。每年可吸纳全村150名劳动力到园区就业,年人均工资收入在1.5万元以上。

(三)合作化发展模式。 2015年9月,市扶贫办向车新村派驻“第一书记”后,村里结合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利用“第一书记”争取到的120万元各类资金,由村委会领办成立精准扶贫合作社,创新开展了扶贫项目资产收益扶贫试点。我们将市县两级70万元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到182名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将30万元示范带建设补助资金和20万元扶贫互助资金作为村集体股份,由精准扶贫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100亩,建设精准脱贫冷棚葡萄示范基地61亩,利用冷棚葡萄经营利润对全村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8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实现精准脱贫。经测算,试点项目建设的冷棚葡萄示范基地在2017年6月第一个挂果期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可获分红收入1800元以上,2018年6月冷棚葡萄进入丰产期后,全村贫困人口年人均分红收入可达2500元至3000元,真正兜住了无劳动力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底线。同时,合作社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5户贫困户的土地23亩,优先安置20个贫困劳动力到合作社务工,年均纯收入15000元以上,实现贫困人口通过多种途径增收脱贫。

(四)自发式参与模式。 随着2015年7月份冷棚葡萄第一个挂果期的到来,2014年项目户亩均1.5万元以上的纯收入,与农户大田绝收赔钱形成鲜明对比后,极大地调动起了我村农户发展冷棚葡萄的自发性和主动性。2015年秋季,车新村又有25户及域外大户在没有企业进行垫资的情况下,通过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方式,自发筹集资金新建冷棚葡萄370亩,并自发形成互助小组进行棚架焊接、立棚等施工作业,有效降低了投资成本。这其中,有8户是2014年受益的项目户,又新建冷棚继续扩大规模。如村二组农户李宝仪,因自家耕地不适合建设冷棚,2014年,他先是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发展冷棚葡萄5.5亩,2015年秋季又通过贷款5万元,流转土地新建冷棚4.8亩,两年累计发展冷棚10.3亩。

三、四个方面增收脱贫

(一)脱贫致富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目前,车新村2000亩冷棚葡萄已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8.6%,其中,棚内面积达到1500亩。按丰产期每亩产葡萄4000斤、每斤7元计算,每亩冷棚葡萄可收入2.8万元,去除成本纯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是每亩大田收入30多倍。同时,还借助实施“集团帮村”工程的契机,扶持42户贫困户发展寒富苹果和鸡心果750亩,形成了“一棚一果”脱贫主导产业格局,切实增强贫困农户自身“造血”功能,实现长效增收、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了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 车新村共有112户农户流转土地1050亩,占全村总户数的25.3%。按每年每亩土地流转收入1000元计算,1050亩流转土地可获纯收入105万元,仅此一项流转土地的农户户均即可增加纯收入9375元。流转土地的农户在没有任何成本投入的情况下,每亩土地就可获得1000元的纯收入,加上每亩近百元的耕地“直补”资金,每亩总收益在1100元左右,是正常年景大田种植收入的2-3倍。同时,从耕种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可通过从事冷棚葡萄相关产业或外出务工,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实现增收多元化,可有效摆脱“靠天吃饭”的束缚,实现资源有收益。

(三)增加了农户的工资性收入。 为确保流转土地的农户“失地不失业”,并确保就地、就近就业,村委会积极协调企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在符合用工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安排流转土地的农户和贫困人口就业。目前,该村冷棚葡萄产业季节性用工量在300人以上,按用工6个月,每人每天80元计算,年人均可增加纯收入15000元左右;长年用工量在50人以上,按每月工资2000元计算,年人均工资性收入24000元以上,实现就业有岗位、劳动有报酬。

(四)培养了农户的致富技能。 车新村冷棚葡萄产业既为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增加了收入,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也培养了该村农户的致富技能,特别是培养了冷棚建设施工队伍。全村2000亩冷棚葡萄棚架的设计、焊接、立架等工程,均由村里农户自发组成的施工队伍建设,并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出了冷棚建设技术标准,培养了近百名技能娴熟的“产业工人”,在全市示范带冷棚建设施工中大展身手。车新村40多名冷棚施工队伍已先后在老河土、卧凤沟、红帽子、阜新镇等附近乡镇承揽冷棚建设工程,技术较好的焊工年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负责架棚的劳动力年纯收入也都超过2万元。

      目前,车新村还存在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182人,其中,患大病户14户、残疾户3户、长期慢性病户24户、有劳动能力户21户。“十三五”期间,将认真按照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具体要求,对62户贫困户采取综合措施给予全面扶持,其中,通过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分红对62户贫困户全部给予扶持,同时通过采取危房改造和翻建、教育扶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低保兜底等措施,对贫困户实施分类扶持,确保2018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掉贫困村“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