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夷扇贝病害预警为英杰村规避损失2亿元

01.11.2017  23:08

  10月30日,省海洋与渔业厅表示,6月份,省海科院的科研人员针对长海县海水温度升高加快、海区浮游植物丰度比往年低等异常状况,及时向企业发出预警,建议提前采收扇贝,同时与长海县小长山乡政府及英杰村村委会密切沟通,并提供相关科研依据。长海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港口运输、交通和加工企业全力配合养殖企业提前采收虾夷扇贝,实现了今年小长山乡虾夷扇贝产业大丰收,避免了海区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英杰村村委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虾夷扇贝有效预警为该村规避损失约2亿元。

  上世纪80年代,省海科院率先从日本引进虾夷扇贝,突破了育苗和养殖等关键技术,使虾夷扇贝这一物种在我省落地生根,并成为地方海洋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极大地带动了地方渔业经济的发展。2003年,虾夷扇贝增养殖技术及规模化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随着技术逐渐成熟,虾夷扇贝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6年,我省虾夷扇贝的养殖产量达23万吨,养殖面积约28万公顷,均为我省海水养殖种类中最高的。但自2008年以来,我省筏式养殖的二龄虾夷扇贝连续多年发生大规模死亡,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

  针对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状况,省海科院项目组从流行病学、病原学、遗传物种、养殖模式等多角度开展研究,深入生产第一线,力求将产业和科学研究相结合,解决产业面临的问题。近十年来,项目组从病害、种质和养殖模式3个途径入手,每年对筏养虾夷扇贝的死亡规律和外观症状进行调查和研究,调查海水温度、浮游植物、叶绿素a等水质指标,筛选可疑致病病原,探索病原的传播途径,力图探明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的原因并建立病害预警机制。同时开展抗逆家系选育、贝藻套养和大规格一龄虾夷扇贝养殖技术研究等遗传育种和养殖模式方面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基本探明我省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流行病学规律,在致病病原筛选和鉴定方面取得了突破,同时在遗传育种和养殖模式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今年,项目组承担的“虾夷扇贝养殖新模式及病害预警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省海洋与渔业科技贡献一等奖。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