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远去的吆喝

17.06.2016  06:55

  

  “活着·影像志”致力于暗中关注那些城市边缘人,彰显他们身上难以觉察的来自生命本身的喷张之力。在这个“竞次逻辑”主导的时代,也许他们的生老病死无足轻重抑或转瞬即逝。但是,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比如人性、比如尊严、比如温暖、比如沉默、比如坚忍、比如沧桑……隐藏在众生颦笑之间。

  生活中,我们常可听到各种生意人的吆喝声,或在街头巷尾,或是深入小区。“破烂换钱”、“回收旧家电”这样一遍遍的吆喝声往往会弄糟心情。不过,要是你听到已经久违的吆喝声时,就会有不一样的心情。“修理雨伞、修理旱伞……”这样的吆喝声出现在耳畔,或许会让你想起曾经的某段时光。

  何小平来自安徽省安庆市,是一位修伞人,今年47岁的他已经有27年的修伞经历。他的家乡人多地少,好多人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家里的一亩多地,也一直由妻子侍弄,他和很多老乡一样,在外赚钱贴补家用。

  1988年,何小平认识了修伞的李师傅,开始学习修伞、补锅、修盆的手艺。最初跟着师傅到湖北乡下,师徒俩把担子放在村口,他就去村里吆喝生意,叫来的伞和锅交给师傅修,何小平在旁边看边学。师徒俩辗转来到了石家庄,为了节省开销,晚上就睡在街边或商家雨搭下面,有时保安嫌他们碍事,会嚷嚷几句甚至是撵走他们。几个月下来,何小平手艺学成,便开始独自挑着担子吆喝生意。担子的一头是干活的工具,另一头是过夜的铺盖。每天走街串巷,脚底下常磨起水泡。有一次,他在一个破石棉瓦棚子下面过夜,睡到凌晨被冻醒了,发现被子上、脸上都是雪,无处可去的他只有蜷缩着身体,脑袋也钻进被子里,盼着早点出太阳。那年,他正好20岁。

  1992年,何小平独自来到了陌生的东北,在沈阳开始了走街修伞的生意,由于干活认真,现在有好多回头客找他修伞。

  在他的影响下,哥哥何义文和表弟何小兵也和他一道干起了这行。“我们兄弟三人在城南合租了平房,能遮个风挡个雨的,比以前条件好多了。房子离城区远点,价格也便宜,这样可以节省些开销。”何小平说。他们兄弟三人骑着电动车寻找生意,早出晚归,每天都要在市区里转十五六个小时,为的就是增加点收入。

  现在已经没有人补锅、修盆了,就只剩下修理雨伞还能勉强维持。何小平说:“这个行当也不好做了,新雨伞价格都不贵,有的人手里的雨伞坏了干脆就直接扔掉,只有一些旱伞出了问题才会修理一下。”

  沈阳晚报、沈阳网主任记者孙海摄/文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