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生如子,授业不留余力!

30.10.2015  13:11

   二鉴:亲师信道 不言之教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习近平

   【察史】

   视生如子,授业不留余力!

  70年前,在东北中山中学,学生们几乎尊重每一位任课老师。老师们从不藏私,倾囊相授,与学生亲如一家。校友孙辑六(报告文学《欧阳海》作者之一)说:“无论是否亲自授业,无论是否同时在校,或者根本未相识,只要是中山人都认同为至亲骨肉。当时师长们的水平是很高的,例如卢兴阶、傅茵波等老师原本是大学教授级,也确有大学聘他们,但他们宁愿屈尊在中山任教。直到抗战胜利,他们才受聘去大学。”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便是当时东北中山中学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们。

   何以为人?

   亲其师、信其道!

  在当年学子眼中,对他们影响最深的是东北中山中学的老师们。

  戴树桥曾在东北中山中学静宁寺校址读书,后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他参加了板门店停战谈判全过程。“一生读过几个学校,最难忘的是中山中学;工作换了几个单位,最难忘的是板门店。”这是他白发苍苍之时的感慨,而类似的话我们从其他老校友那里听过多次了。为什么一所中学对学生的影响力甚至超越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学校的本质是启蒙人,而战火中的东北中山中学老师用情感、奉献和学识做出了最好的启蒙。

  齐世英(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创校者之一)的女儿齐邦媛在《巨流河》中回忆:“中山中学在流亡迁徙途中,户里户外,能容下数十人之处,就是老师上课的地方。我今天回想那些老师随时上课的样子,深深感到他们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和信心。除了各科教程,他们还传授献身与爱,尤其是自尊与自信。”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此话出自《学记》,意思是说:潜心于学业并亲敬师长,与学友和睦相处并深信所学圣贤之道,这样即使离开师友,也不会违背其教诲。学生黄崇圣追随老师,终生从教。“我们这些可敬的老师们深知‘中兴业,须人杰’,责任重大!他们严肃认真地对待所担负的崇高使命,把心血都倾注在学生们身上。我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明白了为人做事的若干道理,让我树立起了‘挺起胸膛,竖起脊梁’的信念,定下堂堂正正做人、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志向。这些事理无疑对我数十年来的种种行为都有决定性影响。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社会所需要,教学为我志趣所在,我愿意追随我所敬仰的老师们一辈子当老师。”

  师长有教育救国之志,学生存读书报国之心。这是抗战时期教育“走心”的原因。数学老师卢兴阶说:“我之所以来地处穷乡僻壤的静宁寺教书,是抱有教育救国之志,要教好东北子弟,打回老家去,收复失地……”这样的情怀自然会使师生间产生了“亲其师、信其道”的化学反应。

   何以为师?

   不言之教、无声之诲!

  老校友说起老师们的故事滔滔不绝。

  数学老师卢兴阶,教得好,成为很多学校争抢的对象。为给卢师娘治病,一所名为旭川中学的自贡学校,高薪来挖他,甚至连路费都寄过来了。同学们知道后,集体来到卢老师家。绵阳校友范保文还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我们请求卢老师说,为了家乡子弟,请您不要走。您走了,就没有这么好的数学老师了,我们怎么办?突然,两个毕业班同学一起跪在了卢老师面前。卢师娘被感动了,对大家说:‘我们把钱退回去,我们不走了。’同学们马上欢声雀跃起来。”

  后来成为大学力学教授的薛光燕老师曾向学生道歉。湖南校友丁江(原名王忠仁)说:“我读初中三年级时,教我们平面几何的是薛老师。一次月考,白景嶽同学没考好,不及格。他拿考卷质问薛老师。薛老师说,你答错了。白景嶽不认账,气得薛老师说,你们这个班有白景嶽这样的学生,我不教了。说完,他生气地回了住室。我们全班出动,到薛老师的住室,为白景嶽说情。薛老师说,你们同学有这么深的友情,我很受感动。我不该说那狠话,请同学们理解,谅解。这时,我们全班师生悄然无声,都想到了校歌里那句话:校以作家。一家人是可以有矛盾甚至争吵的,可并不妨碍亲情。”

  丁江外号叫小疯子,他连老师玩笑都敢开。

  有一次在考仙院,我在教务主任、历史老师王天民(后为东北中山中学校长)的前面走。他在后边叫我一声:“王忠仁。”我便停下来,等他。他上来,扶我肩膀说:“王忠仁,你看我胖不胖?”我也满不在乎,很随意地回答:“你再不胖,还有谁胖?你不胖,我们还管你叫‘王胖’?”他听完,轻声地哈哈一笑。他平时是很少笑出声来的。王老师游泳不错,一次我们一起在大高洞游泳,游过一段后上岸休息。我问他:“王主任,你这么胖,这么大块头,没想到游泳还游得不错。”他说:“王忠仁,你这就不懂了,你学过物理没有?人胖块头大,脂肪多,浮力也就大,当然游泳也游得好了。”说完,他莞尔一笑。

  校友臧维生还记得训育员程沐寒老师的“怒与爱”。

  训育员程沐寒老师巡视教室。那天很冷,他看到李耀山同学没穿毛衣,就问了一句。李耀山绰号叫“傻山”,嘴笨,家里困难,没钱买冬衣,可他不想让老师知道,憋半天回了一句“没空”。难道穿衣服的时间也没有?程沐寒老师有些生气,追问了一句:“什么叫没空?”李耀山只好说:“钱没空。”同学们都被逗乐了。程老师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大约一刻钟,李耀山回来了。同学们上前问:“老师批评你了吧?”他手里拿着五元钱,说:“程老师批评我,有困难为什么不早说,冻坏了身子怎么办?说完就给我五元钱,让我拿去买棉衣。”那时我们每月伙食费才三元,五元够买一件毛衣了。

  倾听这些故事,我们有一种“不是在学校而在家”的感觉。老师视学生如子女,自然在课堂上便倾囊相授,不留余力。所谓“不言之教”、“无声之诲”,大概便是这样吧。近日,我们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教育的信仰》。在文中,他对老师的界定,就像是在说东北中山中学的老师们:

  第一先须有温热的心,能够爱人!须能爱具体的这个那个的人,不是说能爱抽象的“人”。能爱学生,才能真的注意学生,才能得学生的信仰;得了学生的信仰,就是为学生所爱。那时真如父子兄弟一家人,没有说不通的事;感化于是乎可言。但这样的爱是须有大力量,大气度的。正如母亲抚育子女一般,无论怎样琐屑,都要不辞劳苦地去做,无论怎样哭闹,都要能够原谅,这样,才有坚韧的爱;教育者也要能够如此任劳任怨才行!这时教育者与学生共在一个“情之流”中,自然用不着任法与尚严了。

 

   【鉴今】

    “市场规律”岂能左右师生关系?

  开学第一天:学生哭了,老师安抚她

  

  “尊师重教是一个民族强大的表现。”

  这话是恩格斯说的,可如今的师生关系却出现了一道裂纹。“教育商业化,淡化了师生的感情,疏远了师生的关系。一切向钱看,什么都靠钱说话、拿钱摆平,你说这样的师生感情能深厚吗?这样形成的师生关系能长久吗?”说这话的是72岁的退休中学教师周浩。

   微信群里说补课

   记者“不识时务”遭围攻

  记者问一名曾经的中考状元:“教师节到了,有没有去看老师?”这名学生答:“老师补课,家里给报酬,我为啥还去看他?”老师教数年,而学生却没有丝毫的感激之情。这样的回答让我们震惊了。

  记者在同学微信群讲了此事,试图探讨补课的话题,结果招致围攻:

  “给学生补课(包括班内学生补课)是因为家长有此需求,这是由市场决定的。”

  “老师课外补课很正常,现在还有无私奉献的人吗?”

  “每一行、每个人都认为钱好,惟利是图,老师也是人。人人爱财,取之有道就是君子了。无论课内课外补课,家长认,学生能提升成绩,就是王道。适应中国国情吧。”

  “现在学校是急功近利的地方,好老师凭良心苦苦支撑。”

  ……

  多数同学认为“有偿补课是市场规律”,而记者居然还讨论这个问题,像个外星人。说到底,这是一个社会日益功利化的命题,是一个扭曲的消费观的命题。

  东北中山中学老校友范保文是中学老师,接受采访时提到“留一手”现象。他说:“为了补课赚钱,有的老师上课时留一手。没有压箱底的,你补课谁还来啊?”

   老教师讲“师生之道”

   挣脱功利的裹挟才能和谐

  时下有许多学校,尤其是大学,师生间似乎只有上课时那会儿才见面。之后,各走各路,视若陌路。

  对退休老师周浩来说,她如今最高兴的事儿是回忆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从教30多年,周老师教过多少学生,自己都记不清了,可她走在大街上,常有人喊“周老师”。沈阳某区文体局张教练是周老师30多年前的学生。如今年过半百的张教练与周老师俨然是一对母子。“周老师对我,比我妈对我都好。”张教练天生是搞体育的料儿,一学文化课就犯困。周老师了解他,鼓励他去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训练和比赛耽误文化课,遇到学校领导到班级检查时发现他不在,周老师就设法帮他遮掩。文化课落下了,周老师就把他带回家进行突击补课。饿了,周老师就给他煮碗面条。后来,张教练获过全国冠军,成为高级教练员。

  小李同学偏科,语文成绩差,常挨老师批评。小李因此自暴自弃,不遵守课堂纪律。周浩老师接管该班语文教学后,把小李叫到办公室。小李原以为又要挨一顿批评或体罚,躲得远远的。周老师让他搬把椅子坐跟前,和蔼地说:“你别怕,老师既不打你也不骂你。你跟我孩子差不多大,从今往后,你就当是我的儿子,怎么样?”小李一听,眼泪流了下来。周老师又说:“其实你很聪明,从今往后就由你当语文科代表。”期末考试时,小李语文得了96分。

  付同学是一个好学生。一次,有人找到学校说,付同学与小伙伴偷东西。学校领导很恼火,要周老师写材料,要开除付同学。周老师一听就火了,说:“付同学是本质不错的孩子,因为这件事把他开除了,不是毁了孩子一辈子吗?”在周老师坚持下,付同学没被学校开除。毕业后,付同学去部队当兵并升至团职,后转业地方,成为一家企业的主要领导。

  如此“师道”方有“尊严”。如微信群中说的那样,老师也是人,又怎么会脱离社会而不被裹挟呢?只有跳出教育的买卖关系,老师才能尊严地站在课堂上,也才能回归真正的“师道尊严”,补上师生之间的那道裂纹。教育商业化、功利化又不是仅靠学校、老师就能解决的问题,应是全社会的责任,当然包括一些已被市场化的家长们……

 

   行思录>>>

   尊师与授业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几乎是终生的。而我们对知识的兴趣很多跟对老师的尊敬甚至崇拜有关。

  一位当老师的朋友向记者诉苦:一个学生家长对她无理苛责,出言不逊。记者的第一反应是:有了对老师失敬的家长,孩子又怎能尊重老师呢?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古代的父母对孩子的教书先生都是毕恭毕敬的,连皇帝也对皇子的老师恭敬三分。

  当代教育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它们从来不是我们放弃教育的理由。能够指出来,说明我们更加重视教育,因为教育寄托了民族复兴的希望。老师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可它们从来不是我们不尊师重教的理由。能够指出来,说明我们对老师依然充满期待,因为希望就握在他们的手中。老师不能一味地抱怨教育评价体系而放弃了教育的情怀。而社会,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些家长们,不能一味地抱怨教育功利化而失去对老师的应有尊重。中小学虽是阶段性教育,但阶段性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却不是阶段性的。

  所以,我们真心呼吁:社会真心“尊师”,老师真心“授业”。

  本版稿件由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伏桂明、周贤忠、吕良德撰写

  本版照片由王雁摄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
想发财动起歪脑筋 男子获刑
  从网上四处搜集下载淫秽视频存在网盘上,Syd.Com.Cn
高校毕业生县域就业房补最高6万
  沈阳市对在县域内就业创业的全日制博士、硕士和学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