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识 看辽宁农业从传统迈向现代的三大步

14.01.2016  11:33

  说起农业,不少人首先想到“”字。

  “”有两层含义,一是“土地”,二是“土气”;“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而“土气”是指农业的生产方式,带有落后的意味。

  走进我省农村,当这样一组片段进入视线,你从前的认识就会被颠覆——

  在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工厂化育出的秧苗,整齐有序、生机勃勃地“”在包装箱里,一车车地被运往大棚;

  通过手机上的APP客户端,就能在全国各地随时监控自己在盘锦大洼认养的“一亩三分地”上水稻的长势;

  扫一扫大米包装上的二维码,你就会清楚它的出生成长历程;

  凭借着品质和品牌,我省的果蔬走出国门摆上了“洋餐桌”。

  这种“颠覆”,来自于我省农业从传统向现代的坚实跨越。

  依托“土地”,跳出“土气”;从单一发展一产,到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从靠天吃饭到“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辽宁农业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中,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传统版”不断升级为“现代版”。

  岁末年初,在辽北、辽南和辽中等地,记者看到新模式下农村的生动实践,特别是向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迈出的“三大步”,切实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

  创新发展从源头做起

  从“靠天吃饭”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公布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400.5亿斤,第四次突破400亿斤大关。更值得骄傲的是,我省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14.2%,增幅居全国第一位。

  如此出色的成绩,正是我省多年来科技兴农战略持续推动的结果。“十二五”期间,我省迈开大步从传统农业快速向现代农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6%。

  省农委副主任陈建介绍:“良种选育、示范推广是科技兴农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粮食、蔬菜种子的优化已经成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

  12月是大棚种植的繁忙时节,在海城三星公司,每天都有十多万株种苗运到农民的大棚里。

  这家公司,是我省蔬菜种苗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全省蔬菜种苗生产标准由其制定。

  公司总经理、技术总监张青介绍,目前,国内种植的杂交蔬菜,95%种子的知识产权都是外国的,“国外种子按粒卖,一粒种子的价钱至少1元钱,高的达到4元,而国产种子论斤卖,价格十分低廉。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唯有自主创新。我们必须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这是张青和科技团队的理想,也是“十三五”期间我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一项重点工程。

  2006年,省农科院教授级农艺师张青以科技特派员身份派驻三星公司,她的科技特派团队便制定了新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高标准种植的发展方案。

  三星公司以未来蔬菜新品种研发、种苗繁育为重点研究方向,2014年5月,投资1亿元建成国际一流育种基地,弥补了国内空缺;以每年培育4个新品种的速度加快自主研发,已拥有自主研发备案的蔬菜品种35个,拥有专利3项,很多品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还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实现全自动播种育苗,繁育了包括番茄、茄子、辣椒、黄瓜、甜瓜、西瓜等6大类50多个品种的种苗。目前,种苗推广面积已达28.4万亩以上,带动周边农户23.8万户,亩增收4800元以上。

  三星公司仅仅是我省抓农业科技源头的一个缩影。优良品种选育一直是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业种子创新工程成效显著,辽丹系列玉米种子与育种技术创新、北方粳稻穗型改良技术理论等关键育种技术取得突破,选育并审定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403个,备案花生、果蔬等新品种425个。

  其中,我省70%的玉米种子、90%的水稻种子已实现自主选育。2015年,我省水稻、玉米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

  “可以说,辽宁人的饭碗已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一位农业专家颇感欣慰。

  选育出新品种很重要,但农民对科技的认识和接受也十分重要。在辽北、辽南和辽中等地农村,无论农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普通农民,在推广使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上,早已成为自觉行动。

  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赵玉国,就认准这个理儿。多年来,一直积极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沈阳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对于新品种的推广使用更是情有独钟。合作社每年推广使用玉米新品种近十种。

  海城市瑞亚蔬菜合作社对新品种的推广使用更是关注,会议室的一面墙上挂满了果蔬新品种的照片。合作社冷棚里,西瓜的藤蔓被吊起来,西瓜被悬挂在空中,架子上种着葡萄,地中的垄上种着茄子。“新品种西瓜沙丽的价格是普通西瓜的三四倍。”合作社负责人介绍。

  目前,我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8%。“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实施农业种子创新工程,以研究和选育玉米、水稻、花生等为主的作物及主要果树、蔬菜、畜禽、水产、林木等优异新品种和良种为目标,选育150个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系),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将达到98%以上。

  绿色发展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

  变“单一发展一产”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绿色发展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乡村旅游、沟域旅游、湿地旅游、江河海岸旅游以及文化特色旅游,农业由“独自发展”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去三星公司采访,记者遇到一列小学生队伍从儿童乐园里走出来。“为了让市民更近距离了解生态农业,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去年4月,儿童乐园免费对外开放。”张青说,目前已接待10万多人次。

  发展生态农业是三星公司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三星公司计划投资1.48亿元,建设现代体验农业项目,主要项目包括建设热带植物园、薰衣草爱情庄园、温泉酒店、生态餐厅、垂钓园、温室大棚等。

  “三星公司创新 ‘一产+二产+三产’的经营模式,使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改观,为周边地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海城市农经局局长温洪波说。

  “休闲观光农业或创意农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方式,赋予农业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开发、拓展和提升了农业的多种功能,这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思维。”陈建评价。

  2015年这个秋天,对于北京的娄先生和新立镇杨家村村民王艳霞都是收获的季节。

  去年初,娄先生通过线上服务,认养了新立镇杨家村的1亩水田。娄先生通过手机上安装的APP客户端看到了自己的收成:900斤水稻。而大洼县新立镇杨家村村民王艳霞通过为客户耕种稻田和菜园子,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这一年,多挣了1万多元。

  大洼县将此种生产经营模式定义为“认养农业”。确切地说,这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

  站在“互联网+”风口上,农业同样会飞起来。大洼县谋划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

  大洼县率先在全国提出了“互联网+认养农业”理念,不仅是通过认养的方式经营以盘锦“蟹田大米”为主的系列农产品,更重要的是要探索一种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

  农村一、二、三产业虽然在空间上是分离的,但大洼县农业则借助了互联网的力量,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而这正是实现融合发展的有效方式。

  同时,通过发展农产品物流、农产品流通、乡村旅游等方式,使农业产业链增值的成果更多地留在了农村,增加了农民增收就业的机会。这也是大洼县发展“认养农业”的初衷。该县认养农业基地负责人史洪亮说:“依托‘认养农业’,大洼已探索形成‘+旅游’‘+文化’‘+金融’ 等多种链条脉络,农民真正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受益。”

  目前,大洼县已形成农产品种植、仓储、加工、物流、营销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断拉长的产业链,也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开放发展让辽宁农业品牌走出去

  依托“土地”跳出“土气

  农业离不开土地,但农业发展又需要跳出“土气”,提升含金量,打品牌,走高端路线。

  目前,农业产业价值链过短,且多处于价值链低端。“提高农产品品质,树立辽宁农业品牌,靠品质品牌走出去。”我省绘出农业走出去的路线图。

  今天的现代农业,已经与国际市场、全球农业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关联度越来越高。

  我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更是紧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

  不久前,辽中的果蔬、花卉、大米与俄罗斯的面包、啤酒、干果在沈阳相约而遇。两天时间实现交易额3500万元。这是辽中县首次举办中俄(辽中县——伊尔库茨克市)农业展销会的精彩瞬间。

  辽中县农业瞄准高端路线,使农业不断跳出“土气”。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认证、品牌化经营,是辽中县发展精深农业的重要路径。“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县”等20多个“”字头殊荣加身;同时,辽中县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品牌农业占全县耕地面积近1/3。“辽中寒富苹果”“辽中鲫鱼”“辽中玫瑰”“辽中大米”“辽中葡萄”,这5种农产品已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品由低端迈向中高端,因其品质的提升而身价倍增。

  因为高端,目前辽中这5种地标产品已经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其中,“辽中寒富苹果”每年远销俄罗斯等国家3万吨,“辽中鲫鱼”每年出口至韩国等国家2000吨,“辽中玫瑰”成功入围“中欧地标互认”,每年出口欧洲6000万支。

  “土气”不再是农业的标签。大米、苹果、鲫鱼等“土货”因其品质的提升,由曾经的低调朴素变得高端而奢华。

  为不断提升农业的含金量,我省创新农产品出口载体和发展模式,依托农产品出口示范区,按照“公司+基地+标准+品牌+市场”的发展模式,优先建立水产品、特色粮油、畜禽产品、果蔬四大类出口示范区,已建成41个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区、24个国家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其中,国家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区数量居全国第三位。

  同时,示范区建设产品标准化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去年以来,示范区内企业开展国际认证41项,打破了多项国际市场技术壁垒,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现在,我省农产品已出口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出口示范区企业自检自测和可追溯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11月,农产品示范区产品出口国外通报率为零,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全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有望超过5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