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患者自然地、有尊严地离去

20.04.2017  10:23

 

  “不论面对什么压力,都不能勉强留住我的躯壳,让我变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卧床老人!那样,你们才是‘大不孝’!”

  这是台湾作家琼瑶在今年3月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一封公开信《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中的内容,这也被看成琼瑶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公开信一发布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面对临终前的那段日子?这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4月12日,沈阳市和平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我省社区内率先开设舒缓医疗(临终关怀)病房,为有需要的老年危重病人提供服务。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基层医疗机构开设舒缓医疗服务,让那些有需要的终末期病患自然地、有尊严地离去。

  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主任陈秋影看护病患

  工作中的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

  -本组图片由华商晨报记者闻英奇摄

  “有一天不能动了,我也来这儿”

  “如果有一天不能动了,我也可以来到这儿。”4月18日,沈阳市和平区哈尔滨路绥化东街西北侧路口的7层建筑的6楼病房中,守护在病床旁的63岁杨女士平静地说。

  杨女士83岁患肺癌晚期的老母亲正在病房中睡觉。但包括杨女士在内的几个儿女将在这里陪伴母亲走完漫长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4月12日,位于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楼的舒缓医疗在沈阳基层医疗机构落脚,4月13日,杨女士的母亲就住进了这里。

  不同于传统的“孝道”观念,杨女士在几天的接触中,认识了“姑息疗法”。她说,虽然得知母亲患有恶性肿瘤,但是她不忍母亲在生命最后的阶段遭受病痛折磨,主动要求医院对母亲保守治疗,让母亲能走得轻松。此外,杨女士话语中也掩饰不住对自己老去之后的担心,“我今年也63岁了,平时身体小病不断,真害怕哪天也得了这样的病,到时候无处就医,真不知道咋办。”

  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主任陈秋影认为,中国传统的“孝道”认为孝敬父母就是在父母生命没有抢救价值时,不惜一切代价挽留父母的生命,这其实是一种错位的观念。在明知亲人身患绝症且无治愈的可能,不主张营养支持、输液治疗以及其他的有创治疗(如增强CT、人工按压),这些对缓解病情无益更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更加提倡的做法是,在治疗方法上,变“针对病因”为“针对病症”,也就是说对于预期生命不到一个月的终末期癌症患者,最终的目的是满足患者本人的愿望,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去。

  运行一周病房仅收治两名患者

  姑息治疗还有这另一个名字——舒缓医疗,是指任何一个病人,进入到病症的终末期——即现代医疗无法挽救,病情将不可逆地发展下去时,进行的包括对症处理、临终关怀、心理支持等。舒缓医疗涵盖了临终关怀的概念。每个人都会面临生老病死,这是生命的必然过程。

  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陈莹表示,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你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一些合成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时给病人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等后果,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意识障碍)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带给病人的是水肿、恶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作为沈阳市首家在社区医疗机构开办舒缓医疗病房的一把手,困扰她的是未来路在何方?“医院刚刚开办缓和医疗,很多地方还不够完善,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陈莹说。

  对于建立舒缓医疗服务的初衷,陈莹表示,卫生服务中心对肿瘤患者医疗方面一直都很关注,但正式地缓和医疗项目是从今年初开始酝酿。

  运行一周后,舒缓病房仅收治了两名患者,一位是罹患肺癌晚期的刘阿姨,另一位是83岁的肝癌患者,仅有两名患者的一层楼显得颇为安静,走廊的墙壁张贴着一棵巨大的许愿树,天花板上吊着白紫色的绣球花。午后的阳光洒满了整个病房,病床上的刘阿姨依旧沉沉地睡着,从未被周围的人打扰。

  最大障碍是对舒缓医疗的不理解

  陈莹表示,目前最大的障碍依然是人们对舒缓医疗的不理解。中心专门设立了为患者于家属沟通而特设的房间,用于家属将患者的病情如实相告,安排后事、以免留下终生遗憾。“舒缓医疗的目的是为患者创造有质量有品位的生活,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

  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宁养病房主任王玉梅说,最近人们广泛关注舒缓医疗还要从台湾作家琼瑶的一封公开信说起。琼瑶在这封公开信中提出,“不论我生了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让我死得快最重要!在我能作主时让我作主,万一我不能作主时,照我的叮嘱去做!不把我送进“加护病房”。不论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因为如果我失去吞咽的能力,等于也失去吃的快乐,我不要那样活着!同上一条,不论什么情况,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种维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种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我已经注记过,最后的“急救措施”,气切、电击、叶克膜……这些,全部不要!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重大!千万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这就是舒缓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的最大帮助。

  几年间从无人关注的行业发展成全国拥有5、6个学术团体的专业化队伍。而面临的问题依然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知识储备欠缺、社会资源整合不足、社会支持有限、基层医疗机构仅将舒缓医疗作为盈利出路。“舒缓医疗并非简单在医疗机构内增加一个服务项目,而是一个具有较强专业属性的专业。”

  同样在辽宁省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老年病医院神经内科三病房主任白抚生看来,舒缓医疗倡导的尊严死不同于安乐死,安乐死属于用医疗手段主动结束生命,而舒缓医疗是患者病情严重到无法挽回的程度,避免过度医疗增加患者痛苦,让患者与家属直面死亡,让患者有尊严地死亡。

  白抚生认为,国内缺乏死亡教育,同时相关政策欠缺,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仍有巨大的调整空间,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华商晨报主任记者闻英奇实习生汪任驰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
想发财动起歪脑筋 男子获刑
  从网上四处搜集下载淫秽视频存在网盘上,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