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为民办好事不能一厢情愿

18.01.2016  02:27

  最近到锦州小凌河、女儿河“两河”治理工程现场,看到昔日的淤塞脏城变成了水清滩绿的新城。而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当地群众对这项民生工程的参与热情。仅举一例,“两河”水系建露天乒乓球场,原定是东西走向。市民反映如此摆布,打球时难免会阳光刺眼。决策者就调整为南北走向。

  同样是干民生实事,同样也是一片好心,为什么有的工作很难得到认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恐怕就是一厢情愿办好事,没有去收集、借鉴和吸纳群众的意见。譬如,有一地,曾经把老桥拆了修新桥,而百姓却不叫好。原来,老桥是普通桥,过人过车无碍;现在修成拱桥,骑单车到对面办事,如不扛着自行车过桥,就要绕行两公里。

  现在,一些在基层工作的同志抱怨:“政府做了很多好事,有些群众就是不领情、不买账!”显得无可奈何。其实,锦州“两河”工程最初动工的时候,也遭遇过这些问题:要么听到群众埋怨,要么碰个软钉子,更有甚者拒不合作。管理者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通过立公示牌,走访征集意见,一对一谈心,尽可能邀请和吸纳群众参与。

  所以说,办好事不容易,固然有客观因素,主要症结还是习惯性“一厢情愿办好事”,导致党员干部的“自我感觉”和“群众感受”之间出现反差——本身对自己的要求就不够严,工作标准就不够高,根本不能充分满足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如此一来,自我感觉“很努力”“干得不错”,在群众看来,却是“不够努力”“干得不好”。

  究其根本,在于我们的一些干部“长官意志”严重,喜欢“替民做主”。如此一来,所做的决策、所干的工作不但“闭门造车,出不合辙”,而且往往干得越起劲,群众越不满意。再者,有些问题一时难以圆满解决,一些诉求一时难以完全实现,本应积极主动、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解释说明,征得理解达成共识。然而,有些人“只管低头拉车”,疏于沟通交流。

  应该说,民生工程能否切实惠及民生,核心的问题在于决策者是否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是否真正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全省两会在即,无论是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还是网络微博的民意征集,决策者只有真正俯下身来到群众中去,多一些亲历体察和设身处地,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好事才能做到群众心坎上,才会换来群众的会意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