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评论:走出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辽宁

16.02.2015  03:04

  春节要到了,很多人赶着回家团聚,也有许多人选择走出家门,走出辽宁,走出国门,外出旅游。

  旅游早已不是个人私事,去年辽宁出境游达230万人次。旅游是一个观察世界、认知自我的过程。反过来,也是一个外部世界了解、认知辽宁的过程,进而影响辽宁乃至中国自身形象和切身利益,左右一个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实在不可不察。

  毋庸讳言,国内部分游客的素质问题,已是老生常谈。最为直观的一景,就是在国外一些公共场合悬挂的各式简体中文标语——美国旧金山公交车上明确用中文标出:法律规定,前面座位是老人与残疾人的。意大利威尼斯地铁站悬挂了三条中文标语:中国游客不得在此景区乱丢垃圾;不得在此景区参观时高声喧哗;不得在此景区乱刻乱画。法国卢浮宫外设有“禁止随意大小便”的中文标志……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刺痛的是所有人的心。

  境外游的种种陋习,长期存在于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一直是惭愧、耻辱的情绪,以及谴责、反省的主调,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因为,“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况且,多数陋习并不触犯法律,只能依靠道德自律。很大程度上,每一位旅游者需要有“形象大使”的意识和担当,谨记“中文标语”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一种习惯的形成,最终依靠每个人的践行。譬如,杭州方女士一家最近去伦敦旅游,担心18个月大的女儿在飞机上哭闹打扰到其他乘客,于是手绘了40张卡片,用卡通形象表达了歉意,派发给周围人。因为婴儿哭闹而深感不安,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明素养。相反,一味仰仗理所当然而问心无愧,则是基于腰包大小而非权利意识的“土豪心态”。每一次道德激辩和深刻反思之中,我们都是对着国民素质这面镜子,反反复复照出了自己的模样。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