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学不到的感动

20.10.2016  13:34

  高爽(右二)接受大学生记者团采访。

  从10月8日开始,我参加了辽宁省“好记者讲好故事”十强选手的全省巡回演讲活动,深入到省内各个城市的高校与大学生交流。

  几十年前的“老故事”在年轻学子心中同样泛起了涟漪。演讲结束后,不少学生来跟我合影、谈感受、问细节,表达他们对我们重走长征路的敬意和长征故事给他们带来的感动。

  在大连演讲时,大连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的学生记者团将我们的演讲全程录音,并且做了专题采访。记者团团长李敏说:“选择传媒专业时,只看到了记者这个行业的光鲜亮丽,没有更多地想到背后还要付出这么多的艰辛。听完演讲,才真正懂得了‘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这句话背后的道理。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教授王景文听完演讲后非常激动,他说:“我是做时政新闻的研究与教学的,怎么做好重大主题的新闻宣传一直是个难点,你们的这种做法和这种新闻表述让我很受启发,你们做得太好了!

  几天后,他专门写了一篇题为《触动学生情感的好故事》的小文,阐述他的观点。其中说道:

  国庆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在学校图书馆报告厅与文学、新闻、播音主持等专业的300多名本科生一起,倾听了辽宁省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首场报告会。11位好记者的11个好故事,特别是辽宁日报记者高爽讲述的重走长征路的故事,让我的学生们学习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心灵的感动”,产生了向慕之心。我想,原因应该有三个方面:

  第一,辽宁日报的报道团队,塑造了“忠诚、负责、担当”的记者群像。在纪念建党95周年的日子里,进行历时6个月的新闻调研。

  她们用“体验式采访”“现场新闻采访”“访谈式采访”,面对面地约见了60位专家、700多位革命老区的群众,拍摄了2万多张照片、100多个小时的视频素材、近1000个人物与故事。从而完成了80个专版、近60万字的新闻报道,并与读者见面。

  四个人的记者小组,不仅时间紧迫,又面对浩瀚的工作量,如果没有一种“忠诚、负责、担当”的新闻职业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

  第二,辽宁日报记者理解与践行了“什么是党报记者”的基本定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的治党治国方略,多次强调党的“政治纪律”与“组织纪律”建设。

  在这样的背景下,辽宁日报弘扬主旋律,进入主战场,打好主动仗。以“党纪形成史”为新闻选题,以89年前中共五大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为调研采访的起点,用双脚和手中之笔,重现了我们党用鲜血与信仰铸就的“铁血”纪律。用新闻的力量告诉党报的读者:党的纪律,决定了全党的执行力与战斗力。

  坚守党的纪律才能保证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营造出服务全党工作大局的舆论环境。可以说她们用火热的新闻实践回答了党报记者应该是也必须是“时代的记录者、真理的宣传者、文化的传播者”。

  第三,辽宁日报的四位女记者用新闻实践给新闻学子讲述了一个美丽成长的故事。

  我常常跟学生说,建设“思想型”媒体,需要培养“学习型”记者。记者的成长模式应该是:好记者+名记者=优秀记者,那就是既要有新闻职业理想道德,又要有高超的采编能力,辽宁日报的记者们做到了。

  从她们在四川宝兴藏族老阿妈处获得的感动,到“四渡赤水”党旗下自觉与庄严的宣誓,我仿佛看到了一批年轻党报记者的成熟与成长。那就是:心中有大局、脑中有政治、胸中有情怀、眼中有人民、笔下有真情。

  □本报记者/高 爽 文□许 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