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80后“大国工匠”走进央视宣传片(图)

23.10.2016  16:07

  

  近日,八集新闻专题片《大国工匠》在央视新闻频道隆重推出,唤醒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全新认知。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辽宁产业工人的代表,立志做中国最好钳工的方文墨在纪录片中讲述当代中国工匠的人生故事。

  蒙着眼睛也能打磨出极限精度

  《大国工匠》讲述了24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当代中国工匠的人生故事,展示他们非凡的职业绝技。作为辽宁产业工人的代表,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在第7集中亮相。

  方文墨在徒弟眼中是钳工界奇才。在工业化时代,尽管很多零件都可以自动化生产了,但是有的战机零件因为数量少、加工精度高、难度大,还是需要手工打磨,精湛的锉磨手艺还是钳工的必备功夫。

  不靠眼睛,纯凭手感,能不能加工出一样完美的产品呢?在纪录片中,当方文墨在一米高的操作台前站定,一边的三个徒弟都屏住了呼吸,看他加工这块原材料。

  方文墨加工之前,测量表的指针在一格到两格之间晃动,表明这个工件表面的最高点和最低点,高度差别在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毫米;方文墨蒙上眼睛加工以后,量表的指针只有极细微的晃动,工件的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三。

  在徒弟们的眼中,师傅方文墨简直就是一个奇才,25岁成为高级技师,拿到钳工的最高职业资格;26岁参加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夺得钳工冠军。29岁,他成为中航工业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

  在教科书上,人的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而方文墨加工的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三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这是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中航工业将这一精度命名为——“文墨精度”。

  坚信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的

  方文墨出生在一个航空制造世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是沈飞的职工。从年少时起,父辈传承的航空报国的情怀,就在方文墨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然而命运却给方文墨开了个小小的玩笑,2003年,当方文墨从沈飞技校毕业后,却被分配到了沈飞民品公司,加工卷烟机的零件,这距离他的飞机梦太远了,是父亲的一段话让沮丧的方文墨振作起来。

  “当时爸爸安慰我,你只要把自己的技术练好了,让别人挑不出毛病,就连让别人从鸡蛋里挑骨头的机会都没有,那么你的腰板儿是最直的。”方文墨回忆说。

  长年累月的苦练,让今年只有31岁的方文墨,背已经有些驼了。正常情况下,钳工一年会换10多把锉刀,方文墨一年却换了200多把,有几次居然生生把锉刀给练断了。就这样坚持着,方文墨终于凭着自己的努力,走进了沈飞军品厂的车间,还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班组。

  精雕细琢打磨“飞鲨”

  今天,歼15舰载机上,有很多担当大任的小零件,是方文墨和工友们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他们助力中国战机一飞冲天,惊艳世界。

  歼15舰载机上的一些高精度细小零件加工尤为繁琐。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电缆铜接头,需要打出一个1.4毫米的小孔,但加工时产生的铜屑总有飞溅残留的概率,这就可能引发电路短路,甚至导致机毁人亡。

  方文墨反复研究发现,徒弟们的加工方法没有错,出现铜屑残留是模具的设计和工艺存在问题。通过一遍遍地琢磨,对铜接头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模具进行了深度改进。最终,不仅解决了铜屑残留的麻烦,工作效率还提高了四倍。

  事实上,方文墨的整个工作历程都是在不间断、不懈怠的自我超越中走过的,在参加工作的十余年时间里,方文墨改进工艺方法60多项,自制新型工具100余件,整理了20多万字的钳工技术资料,这是方文墨自身技术进步的最佳实证,是人生境界的扎实跨越。

  沈阳晚报、沈阳网高级记者白昕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