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矿车间看转型:当地热管遇上石墨烯

16.06.2019  07:21

  “这些管材从外观上看不出有啥特别,秘密都藏在料里。”6月6日,辽宁利浩管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生产技术总工康冠武满是自豪,身后的生产线上,管材从机器里自动流出并打包成捆。

  从实验室样品到市场新品,公司上下整整“蛰伏”了三年,完成开发、检测、认证、专利申请等“一条龙”流程。

  “值!

  身为公司技术攻坚领头人,季文广说,1000多个日夜,转型步步艰难,但也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企业销售半径从过去300公里内,扩至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地;有了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并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在朝阳凌源经济技术开发区,辽宁利浩是一家专业生产给排水、电力通信、农田滴灌等系列管材管件的传统企业。但从2015年起,由于产品大多比较低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公司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创新,是唯一出路。

  然而,这也是一条坎坷的路。首先,依靠企业本身的人才存量,远远不够。

  “借外脑”是个好办法。为此,季文广遍访国内高分子行业专家学者,最终,牵手中国科学院和天津大学,组建起一支“超强战队”。

  中科院博士杨海军是团队成员之一。“很忐忑,我从事的是膜材料和石墨烯材料科研,当时没有产品,更谈不上技术储备。”杨海军说他起初深感自己“无用武之地”。

  但季文广不这样认为,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如果与供暖管材结合,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经过反复分析论证,“石墨烯量产制备技术”“石墨烯-耐热聚乙烯(PERT)复合掺杂技术”研发正式立项。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团队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先后申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终于大功告成。

  不过,由于国内石墨烯民用设备非常少,如何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又一难题。

  “安装、试验、改进,近一年里,我们反复‘试错’无数次,总算建成了日产石墨烯微晶片1.5吨、年产石墨烯母粒3万吨的生产线,且十分稳定。”康冠武边走边说。

  依托石墨烯新材料,老产业装上了“新引擎”。

  “这些年,聚乙烯导热管材物理性改变研究虽然热热闹闹,但主导其功能性技术突破我们是第一家,把热利用率从0.4的极限提升至0.8以上,最大的社会效益就是节能和环保,用于地热管,将对传统供暖模式影响巨大。因为技术独有,很多行业巨头纷纷提出要与我们合作。”杨海军说。

  “下一步,我们将整合上下游资源,完善产业链条。”季文广说,创新,过程很苦,但果实很甜。


(责任编辑:冯庆洋) 作者:胡海林

大连持续增殖放流丰盈“蓝色粮仓”
大连持续增殖放流丰盈“蓝色粮仓” “十三五”期间水产品增产18.辽宁频道
棕榈油期权6月18日在大商所上市
棕榈油期权6月18日在大商所上市 成为我国首辽宁频道
朝阳高新区融入京津冀建特色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朝阳高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