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人 辽博地 辽博情

31.03.2015  13:21

  3月30日,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关闭。作为陪伴辽沈市民十年文化休闲活动的重要场馆,辽博的历史打上了一个精彩的分号。对于辽博,沈阳人有着太多的回忆,让我们共同回顾半个多世纪来的辽博人、辽博地、辽博情。

   是他们 奠定东北文博基础

  说起辽博,不能不提到曾经的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杨老是四川人,1950年春天,他来到沈阳,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寻宝鉴宝之旅。

  在溥仪出逃被截获时携带的木箱中,他发现了失踪800多年的旷世瑰宝《清明上河图》;在乡野民间,他寻访到蒲松龄后人,采集到蒲松龄《聊斋志异》原稿,最终影印出版;《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曹娥诔辞》等百余件书画珍品也是由他考鉴出来的。

  被称为“东北考古第一人”的李文信也是辽博人,曾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被誉为东北考古事业与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49年至1966年间,东北的重大考古发掘大多由李文信亲自主持或在其指导下进行,东北重要考古发掘报告以及研究文章,均由李文信主笔撰写。去世前住院期间,他还撰写了《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西汉右北平郡治平刚考》两篇学术文章。他还是考古事业与博物馆事业的教育者。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他就开办了东北考古训练班,培养了数十名考古人员,分布在东北各市县。

   迁新址 搬迁是为更好发展

  辽宁省博物馆历史悠久。前身为1933年伪满洲国建立的“伪满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1946年改为“国立沈阳博物院古物馆”。沈阳解放后,原东北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收了该馆,并在其基础上于1949年7月7日成立了东北博物馆,1959年更名为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包容万象、绚丽多姿而享誉海内外。出于文物保护和展览的需要,历史上的辽博也搬过家。

  辽博最初的馆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6号,是原奉系军阀汤玉麟官邸。1992年,这里增建新馆,主体建筑为三层大楼,以“中国历史陈列”为基本内容,也经常举办各类展览。到了2004年,位于沈阳市政府广场东南侧的新馆实现第一期开馆,2006年这里全面开馆。

  本次搬迁,辽博的新馆馆址位于沈阳市浑南区中心广场东北侧,分为陈列展览区、文物库房区、观众服务区、文物保护工作区、综合业务区等五大区域,展厅22个,展厅使用面积共2.4万平方米。建成后的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将成为辽宁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情难舍 我们新馆见

  3月29日下午,小志愿者李昊澎完成了自己在辽博闭馆前的最后一次义务讲解,今年9岁的他是个忠实的博物馆爱好者,自3岁起,每周都来辽博参观,没有错过这期间的任何特展,一直坚持了6年。去年夏天,辽博举行小讲解员招募活动,李昊澎也报了名,并且顺利通过面试。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他成为三楼三展厅的义务讲解员,还自学了三楼其余展厅的讲解词,每次都把三楼的厅一口气讲完。每个周日下午1点,李昊澎都会定期出现在三楼,这些文物在他脑海中已经深深烙下痕迹,每件文物的摆放位置他都能记下来。

  李昊澎还是沈阳晚报“妈妈帮”成员,上周日,他邀请自己的“妈妈帮”小伙伴以及各种兴趣班的同学一起来到辽博,为大家进行在这里的最后一次讲解,虽然有些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新辽博的憧憬和期待。

  志愿讲解员李巍已在辽博义务讲解7年。闭馆前夕,她坚持每天来为游客服务,“7年了,心里很是不舍,想利用最后的时间多给大家讲,等再见面时,就是在新馆了。”

   辽博的馆藏精品是它们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文物总量达十余万件(套),分为考古、书画、雕刻、陶瓷、丝绣、服饰、铜器、货币、漆器、景泰蓝、家具、碑志、甲骨、古生物、少数民族文物、文物杂类等17个门类,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精品荟萃的藏品体系。

  辽博馆藏文物中以晋、唐、宋、元、明、清各代名家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和刺绣,辽代陶瓷,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历代石刻、碑志,明清版画及古地图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

  宋徽宗赵佶传世作品。纸本,草书,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写在整幅描金云龙笺上,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

   曹娥诔辞

  是自东晋流传迄今的楷书墨迹,因卷后署有“升平二年”年款,又名《升平帖》。曹娥,东汉人,为寻找溺江而亡的父亲舍身投江,元嘉元年(151),上虞县长度尚以彰其孝行,为孝女曹娥立碑,《曹娥诔辞》所书内容即为碑文。

   周昉簪花仕女图

  此图粗绢本,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仕女皆体态丰腴,婀娜窈窕,或戏犬,或拈花,或捕蝶,或沉思,尽显端庄典雅的贵族妇女形象。此画为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

   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绘九人八马出行,人物衣饰华贵,仕女风姿绰约,骏马雄健丰肥;线条细劲圆转,敷色浓艳脱俗。

   缂丝紫鸾鹊谱轴

  北宋时期书画艺术空前繁荣,带动了装裱用缂丝的发展,其中紫鸾鹊题材非常盛行。现存大多为残片,此幅完整地保存了两组图案。每组由五横排花鸟组成,连续不断的枝叶把牡丹、莲花等花卉连在一起,文鸾、仙鹤、锦鸡、孔雀等禽鸟在花丛中展翅飞翔。

   玉猪龙

  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凸,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五代耀州窑青瓷飞鱼形水盂

  整体造型设计成龙鱼形,上颚向上翻卷,双翅高振呈飞翔状,鱼尾商桥,呈“U”字形,器内隔成前后两室。

   清象牙球

  顶部的象牙球从外至内共有23层游动的同心套球,象牙球下面的台座由1个小承盘、1个笼罩、1个小套球、4根小柱、1根大柱和1个四足座组成,其间以旋拧的螺扣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