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博雅教育让文物“活”起来

22.03.2017  14:22

  3月21日9时30分,沈阳市浑南区第三小学的80名学生来到省博物馆,上“博雅教育”系列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省博物馆讲解员把精心准备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影音及背景资料发给学生,让他们初步了解展览的相关知识,以便深入学习。之后,学生们开始在展览厅参观中国古代碑志、瓷器、玉器文化、东北地区的缂丝刺绣文化和西方文明等几大主题展览。参观时,讲解员通过图片展示、游戏互动、有奖问答、情景剧场等方式,将文物背后的故事、文物制作工艺流程以及鉴赏方法以灵活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

   3000余中小学生参与系列活动

  省博物馆社教部主任孟繁宁向记者介绍,“博雅教育”系列综合实践课程是省博物馆设计研发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系列课程,由省博物馆和沈阳市浑南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中心联合主办。课程依托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和优质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与学校教学相融合,不仅能够促进博物馆公共教育的整合和拓展,同时也提高了博物馆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自2016年9月开始,“博雅教育”系列综合实践课程及节日特别活动已经成功举办20余场次,共3000余沈阳市中小学生参与。

  学生们在“中国古代碑志展”馆藏专题展中,看到了200多件(组)碑志展品,一方碑志一段历史。讲解员陈凯歌讲解道,碑志是指镌题文字的刻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先秦已出现刻石纪事的实例,两汉时期树碑立传的风气盛行,魏晋则开启了后世墓志之端,北魏以后,方形墓志渐成定制。碑志是集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艺术品,蕴含社会历史、书法、雕刻、人物传记、丧葬礼俗等信息,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

  碑志时代跨度大,上自汉魏,下迄明清。在当天的《碑志史话》课程中,讲解员从“碑志字体提前学”“好学的鲜卑族”“千古一帝与碑志”等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们对碑志有了深入的了解。

  学生们在碑志上、在讲解中读到中国历史,欣赏了艺术,同时感受到陶冶性情的珍贵文物,也是中国东北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建设家园历史进程的真实写照。

  在“明清瓷器展”馆藏专题展上,讲解员戴蠫岑向学生介绍了瓷器发展历史:滥觞于东汉时期,历经魏晋、隋唐、宋元瓷业的发展后,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在《明清瓷苑》课程中,学生们从讲解员的讲解中了解到“独特器型”“五彩工艺”“吉祥纹饰”等内容,全面了解到中国瓷器的发展史,更加了解了明清瓷器集中国古代工艺之大成,忠实地记录了瓷工们的不朽功绩,也折射出了创造它们的时代的特有光辉。

  参观完“中国古代碑志展”“明清瓷器展”,学生们来到“明清玉器展”馆藏专题展展厅,284件(套)玉器,让学生们感受到玉文化的灿烂。

  省博物馆社教部工作人员尹钰说,省博物馆收藏的明清玉器数量多、质量佳、品种全,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玉器的基本面貌。本次展览引导孩子从“读玉器”的思路出发,以文物说话,发挥馆藏文物优势,使其各显其能、各司其职,选择典型玉器展品来体现明清时期玉材、器型、做工以及使用种类等各个方面的特点,让孩子们观后的收获犹如在读一部明清玉器鉴赏的图书。同时,由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玉器藏品来源不同,既有宫廷玉作的作品,也有民间玉作的作品,将宫廷作品与民间作品结合使用,这是本次展览的特色之一。

  在当天的《佳玉琳琅》课程中,“独特器型”“五彩工艺”“吉祥纹饰”等内容,帮助80名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欣赏玉器艺术。

   从博物馆活动向博物馆课程方向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省博物馆不断加强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建设,特别是搬迁新址以来,策划和引进优秀展览,努力让文物资源“”起来,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近3000人参与到特色教育和互动体验活动之中。通过提升服务效能和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持续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通过“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激发孩子的记忆力与创造力,让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得以启迪和受到保护。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及艺术审美情趣,加深他们对历史、艺术、民族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培养基础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同时,把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程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针对性,也努力实现辽宁省博物馆从“博物馆活动”到“博物馆课程”的进化。

  孟繁宁告诉记者,5月中旬,将举办2017“博雅杯”辽宁省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知识竞赛,这是辽博结合“博雅教育”系列课程举办的知识竞赛活动,以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检验学习成果为宗旨,结合馆内常设陈列展厅,举办博物馆知识竞赛。(杨 竞)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