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数十万事业人“变局”

21.12.2018  17:23

  部分事业单位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长期充当“二政府”角色;不少事业单位“有人没事干”与“有事没人干”的现象并存……长期以来,这些积弊广受诟病。

  改革势在必行,但涉及范围大,触动利益多,推进改革需要勇气、智慧和担当。正因如此,两年多来,一场进行在辽沈大地上的大规模、多层级、全方位事业单位改革引起各方关注。

  经营性事业单位全部转企,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行政类事业单位政事分开……一系列重磅举措接连出台,辽宁“摘帽子”“换脑子”直击固有利益藩篱,“并机构”“转机制”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探索事业单位整合优化新路。

   革除“二政府”,养起“生蛋鸡

  辽宁很多事业单位设置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服务经济和民生的重要力量。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多、小、散”的特征突出,“因人设岗、因岗谋权”的问题凸显。

  以辽宁省直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例,省直80多个部门,平均每家有近10个事业单位,而省直党群部门下属的99家事业单位中,10人以下的占2/3,5人以下的占1/3,最少的只有两三个人。

  辽宁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这些事业单位有的名存实亡,有的重复设置,有的管理混乱,有的以费养人,甚至有的扮演“二政府”角色,成为改善营商环境的绊脚石。

  “一些事业单位隶属于主管厅局,企业想要办理审批,哪敢不去这些‘二政府’拜码头?一些中介业务要优先交给它们。”一位驻辽外地商会负责人说,“红顶中介”的存在影响了企业的获得感和当地的营商环境。

  对于经营性事业单位而言,相对落后的体制机制还让巨额资产躺在家中“睡大觉”。仅在高速公路和水库管理两个领域,辽宁省拥有的事业资产就超过2000亿元。由于缺少经营动力和增收压力,许多事业单位手捧“金饭碗”却靠财政补贴度日。

  2016年上半年,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革在辽宁启动。按照“人随事走”原则,辽宁省将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留在机关,而从事经营业务的事业编制人员则成建制转入企业。全省1174个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组建集团,涉及人员5.1万人,全部纳入国资系统集中监管,成为“生蛋鸡”。仅省直的交投、水资源、环保、城乡建设、工程咨询等12户企业集团,就涉及资产3300多亿元,收回事业编制1.4万余个。

  两年后的2018年5月,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启动。辽宁省除学校、医院、地税系统之外的全部公益性事业单位,经重新分析服务需求、梳理机构职能后进行大规模归并、优化、整合。全省27514个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为2366个,精简幅度达到92%,涉及人员41万人。

  在确定改革方案时,围绕省情和当前的中心工作,辽宁既做“减法”又做“加法”,结合中央对东北建设“一带五基地”的战略定位,整合省直部门所属的34个事业单位新组建了先进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新型原材料、现代农业、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等五大工程建设中心,全面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

   不搞例外”“不拍脑门

  辽宁省事业单位改革涉及数十万人,仅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中减少的各级干部职数就达2600多个,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辽宁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李方喜说,改革能够平稳、有序推进,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决心坚定,将工作抓早、抓细、抓实,并且一把尺子量到底,不搞例外,不开口子。

  改革不留“后门”,按照“人随事走”原则,一次性解决不愿“”问题,同时也让第一批“吃螃蟹”者获益。目前,各大企业集团,以及一些事业单位中的经营性板块均已建立奖优罚劣的薪酬和岗位激励体系,让员工多劳多得,干起活来“有奔头”。

  改革之初,不少事业单位员工因担心利益受损对改革持反对态度。辽宁省国资委副主任刘立国介绍,辽宁“事转企”改革注重处理好了人员、资产划转这两大重点,省里组织专门队伍清产核资,并出台政策开辟证照办理的“绿色通道”,让单位资产权属关系逐渐清晰和完整。在人员身份转变上刚柔并举,出台“允许距离退休不足5年人员自由选择”等优惠政策,保障其合理利益。

  没有例外,但也要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稳妥把控节奏和力度,随时对改革政策做动态调整。辽宁省委主要负责人带队数次深入基层调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改革事项,并对政策进行微调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在减少干部职数时,辽宁对超出新核定领导职数的现职领导承诺级别不变、待遇不变,最大程度化解矛盾。而在改变参公人员身份时,允许他们可适当降低门槛参与职称评定,提高了这些人员转换身份的积极性。

   让公益服务更优,让市场经营更专

  甄杰是新组建的辽宁省信息中心主任,这家由发改、工信等26个省直机关所属的政务信息事业单位归并整合而成的新单位通过集约化利用资源,可节省运维人员129人,节省设备4550台,节省机房面积约1万平方米,据测算每年可节约经费3.58亿元。“之前每家信息中心各搞一班人员、一套系统、一条线路,既重复建设,又不具备系统开发的技术力量,还要从外面购买服务。”甄杰说。

  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直接节约了成本,而随着改革渐次推开,更多改革红利陆续显现:增加了市场主体,在账面上沉睡的巨额国有资产变成可以保值增值的珍贵资源,人员由“等活干”变“找活干”。

  辽宁许多大型水库原先只需完成防洪、灌溉、供水等任务。并入水资源管理集团后,在保证安全、环保的前提下,企业开始关注水库养殖、水面旅游等业务的开发。“以前我们去水库考察旅游资源,管理方都不爱搭理。现在纷纷主动找上门来联系合作,请我们帮助做旅游产业规划和设计。”辽宁省旅游部门一位处长说。

  改革将“红顶中介”彻底推向市场。以辽宁省环保集团为例,改革前,辽宁省环保厅所属的多家事业单位的环境咨询、设计、评价等业务与厅机关“剪不断理还乱”。改革后,这些业务全部并入环保集团,在市场上与其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据辽宁省国资委统计,2017年,辽宁新组建的首批7家省级企业集团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38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利润8.1亿元,同比增长149.8%。

  辽宁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有关人员介绍,在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中,许多事业单位都从原主管部门分离出来,跨部门组建大机构,过去承担的行政职能也被收回到机关。“改革后,事业单位的职能很明确,就是做好服务。

  今年夏天,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全面开馆,先后推出“中国古代书法展”“中国古代绘画展”“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等高质量展览。中秋、国庆期间,辽宁省图书馆、美术馆和文艺院团组织推出芭蕾舞公益专场、中秋民族音乐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由文化、旅发等部门的21家事业单位整合而成的辽宁省文化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书记韩伟说:“整合后各类文化、演艺人才呈聚集效应,文化研究和创新的氛围明显变浓,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改革仍在路上

  事业单位改革绝非仅仅为了机构瘦身,更不是要减员,而是旨在多方面产生改革的外溢效应,收获改革红利。

  今年10月,辽宁省文化集团所属的辽宁芭蕾舞团与泉水叮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双方将在创排原创作品、培养艺术人才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韩伟介绍,集团肩负着做优公共文化服务和做强文化产业两项任务,引入优质社会资本,有利于集团旗下的演艺、策划等板块走向市场,为部分业务部门下一步转企积累经验。

  “全省计划3年内再削减财政供养人员9.28万人,让辽宁的财政供养人数比例降至全国平均水平,这要靠事业单位人员转变身份来实现。”辽宁省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透露。

  “事转企”改革让“沉睡”的国有资产开始受到关注。改革前,辽宁许多基础设施一直按多年前的建设成本计算价值。辽宁省交投集团成立后,经清产核资,包括高速公路网在内的资产大幅升值。“因为存量资产规模大,经营业务收益稳,引来金融机构争相合作。”集团资本运营部负责人介绍,集团与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开展总行级战略合作,大幅降低了融资成本,同时还涉足金融、能源等业务板块。

  辽宁此轮事业单位改革走在国家统一部署的地方党政机构改革之前,随着单位整合、人员调整逐步到位,特别是行政类事业单位职能的清理和移交,为随后的党政机构改革创造了良好氛围,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辽宁省党政机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省级机构三定方案几乎全部出台,市级机构改革将在年底前完成。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尽管辽宁事业单位改革进展较为顺利,但目前很多新组建单位仍只是完成了物理整合,如何产生化学反应并释放更大能量,还需闯过三道关隘。

  一是人才的结构性失衡。“事转企”后,原有人才结构不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矛盾凸显。记者接触的几家新组建的企业集团都存在品牌、市场、投融资等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二是固有观念难转变。有的原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变成企业员工身份后,在面对市场时尚缺乏市场思维和服务意识。一位转制后的职工说,在事业单位时按流程把事情办了就行,而到企业不仅要办事,还要办成事,压力无时不在。受访专家认为,观念的转变至少需要3至5年时间。

  三是运行机制待创新。辽宁的改革没有先例可循,也面对许多新问题。以交投集团为例,既有高速公路管理、维护等公益职责,又有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等市场板块,如何平衡好二者关系,做到互补互强,而不是互相干扰,还需要不断探索。此外,一些单位,如图书馆、考古研究所等从主管部门剥离出来后,在项目对接、经费申请上,如何理顺与上级及平级部门的关系,还需相关部门和单位及时沟通,并采取新的保障措施。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