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五年来,辽宁医改都改了什么

22.04.2015  21:23

本报讯 记者朱忠鹤报道 医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简称,公众对此耳熟能详。尤其是随着新一轮医改的启动并稳步推进,这个词汇频频被媒体、公众及社会各界提及。

虽熟知概念,但一些围绕医改的细节问题并非众人皆知:辽宁为什么启动新一轮医改?五年来,辽宁医改到底改了什么?从医改中,群众得到了哪些实惠?

今天,本报对辽宁五年医改进行细致梳理,助公众理清脉络,以期对此有一个清晰认知。

五年前,辽宁启动新一轮医改

2009年,我省在全国统一部署下,启动了新一轮医改。

医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指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实施医改是重大民生工程,把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人民提供是政府责任的体现。”省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大南说。

中国之所以启动新医改,是因为过去形成的医药卫生体系已严重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其中三大体制弊端尤为突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长江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说。

其一,慢病逐渐成为大众疾病谱的主要风险,而旧有体制缺乏有效分担风险的制度安排,个人家庭因此承担了过大的疾病经济负担,此乃“看病贵”问题。第二,服务供应受制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等级规划和资源配置,造成“三级医院水泄不通、基层医疗门可罗雀”的“看病难”问题。第三,广大医务人员长期处于公立医院“单位人”的事业编制定位,行政管制和市场体制的内在冲突,是“大处方”“红包回扣”现象的制度根源。

正因如此,我省新一轮医改在设计和启动伊始,就有的放矢,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基本路径,从群众最不满意、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改起。

五年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医保的惠民政策给我吃了颗定心丸”,沈文杰是抚顺县马圈子乡马圈子村的一名农民,前不久,因肺病住进了当地医院。这次住院,他共花费4000多元,但因参加了“新农合”,个人只需支付1000多元。

在制度保障下,让全民都能看得起病,是我省这一轮医改的攻克难点,也是百姓最得实惠之处。

为此,五年来,我省针对不同人群分类实施,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针对参加工作的职工,我省推出了职工医保;针对在城市生活、但没参加职工医保的居民,推出了城镇居民医保;针对全省农民,则推出了新农合。

截至目前,全省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始终稳固在98%左右,一张医疗保障大网已经覆盖全省,我省已经迈入“全民医保”时代。

不仅密织大网,更要精耕细作。

五年时间,我省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达到年人均410元,5年翻了两番;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在全国率先启动并实现全覆盖;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有序推进;门诊统筹、异地即时结算、一站式服务等便民惠民措施逐步得到落实;基本医保制度与医疗救助等制度更加有效衔接,保基本防大病都底线的能力显著增加。如今,全省居民看病就医实际报销比例从改革之初的不足50%,提高到了70%以上。

五年减轻患者用药负担 27 亿

过去几十年,“以药补医”、“以药养医”是我省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运作模式。药品加价之后再销售,其利润是医院和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一轮医改,我省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药补医”历史结束了,患者的用药负担减轻了。

对于基本药物制度到底带给老百姓的实惠,沈阳市沈北新区黄家街道王家村村民王进先说得最清楚,“过去,一瓶100毫升的生理盐水,家门口的村卫生服务站只要8毛3,跑到镇上医院要3块6,差了3倍多”。王进先感叹道,现在,基本医疗机构的药品零差率让老百姓真真正正省了钱。

截至目前,我省全部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64%的村卫生室均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减轻患者药费负担27.23亿元。

在一边竭尽全力做减法——降低老百姓用药负担的同时,我省一边不遗余力做加法——让老百姓享受到更丰富、更专业的公共卫生服务。

近五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2009年为人均15元,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翻倍增长,提升至35元。提供给百姓的服务项目也从最初的9大类增加到11大类,预防接种、孕产妇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老百姓最需要的服务都纳入其中。

不止如此,在我省,免费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继启动;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日臻完善,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

五年构筑起新医疗服务体系

2013年底,铁岭县第一医院搬迁新址,同时更名为铁岭县中心医院。床位数量翻一番;新建了急救中心;引进了多个顶尖大型医疗设备……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大变化。

对比新旧,已经住院五年的“老病号”纪玉新感触颇深,“过去在县医院我住的病房,因为是老楼四处漏风,现在的新病房不但屋子暖和,设施也现代,住着比以前舒适多了。

铁岭县中心医院的脱胎换骨,只是我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软硬件条件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4亿元,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44个县医院全部完成了基础设施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加强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实施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这五年,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软硬件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省卫生计生委的相关人士说。

五年来,我省对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不遗余力:全省23个县的32家县级公立医院实施了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的综合改革,今年这项改革全省铺开;鞍山市作为国家第一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进入了改革攻坚阶段;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结构,深入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提升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强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进远程会诊系统和全省统一网上预约挂号系统建设。探索出具有辽宁特色的居民健康卡发放和应用模式,共计发放600余万张。

我们要切实打通决策部署‘最先一公里’和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政策落地,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医改带来改革红利。”展望未来,省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大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