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新型医联体 到底新在哪

10.09.2015  11:13

核心提示

在9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被郑重提及。其实,“分级诊疗”制度已在我省稳步推进,与此同时,作为承载并与这种制度相融相生的“医联体”建设,我省已于2013年启动。

当下,我省各个区域正在尝试构建不同形式的“医联体”,这其中,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核心成立的辽南地区首个“医联体”最为耀眼。今天,本报对其进行全面解析,探究这个新型医疗体到底新在何处。

三个层级 各有侧重

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有所分级、有所侧重。

2014年11月8日,在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核心成立的辽南地区首个医疗联盟成立大会上,这样的联盟构建理念被传递出来。

在“医联体”名单中,“核心层”、“紧密层”与“项目层”这三大层级,将体系内部的多家医院分门别类。各类医疗机构在“医联体”中定位如何,清晰可辨、一目了然。

核心层”包括大医二院,以及下属的大医二院钻石湾院区、蓝湾院区以及在建之中的旅顺医疗中心。“核心层”的成员,拥有同一个法人代表,且在人、财、物等方面进行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包括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瓦房店市第三医院等首批13家二级医院被定义为“紧密层”。

核心层”与“紧密层”之间虽然没有隶属关系,但按照事先约定,前者要向后者提供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帮助其全面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对急危重患者或疑难病例,“核心层”可派专家前往手术,与此同时,那些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可“双向转诊”,即由“核心层”的医院就近、就便转到“紧密层”里的13家医院做后期康复。

第三层的“项目层”,囊括了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远程心电、远程影像等这些借助信息系统建立起来的远程诊疗手段,让“核心层”的优质医疗资源直抵最基层。

紧密互动 力求实效

前不久,瓦房店市第三医院遇到了一个棘手难题:一位患者在术后出现了肺栓塞。虽有些焦急,但第三医院的医生并未慌乱,他们直接连通了大医二院远程会诊中心的视频。通过一番对话,大医二院多位不同学科的专家拿出了具体诊断方案,最终,患者转危为安。

有‘医联体’给我们在背后做支撑,心里更有底了。 ”作为“紧密层”成员医院,瓦房店市第三医院的医生这样说。

不是唱唱调子、摆摆样子,而是让“医联体”真正发挥作用,惠及民生,这是这家“医联体”值得重着笔墨的地方。

走下去——大医二院组织多个科室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不定期深入“医联体”内部的各家医院,定期坐诊、全方位辅导。

请上来——不定期邀请“紧密层”医院的科室人员走进大医二院,学诊疗,看管理,将大医院的新技术、新理念带回基层。

建通道——除了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病理等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 “信息通道”外,大医二院还在“医联体”内部的医院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保证急诊及时、顺畅。

打破固化 开拓创新

坐在家里,打开电视机,通过小小的健康监测设备,你的血压、血糖、血氧等状况就能被电视机记录下来,并被实时传输到医院的健康管理部门。如果身体状况不佳,医生会第一时间通过视频电话告诉你应该如何治疗。如今,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事,已经在大连市实现了。

打破旧有模式,利用新技术对健康进行管理,大医二院与大连天途有线联手开发的“健康管理云平台”一经上线,就受到了市民欢迎。

其实,“健康管理云平台”只是这家“医联体”创新之举之一。

区域协同急救网络”是通过整合大医二院心血管内科、心电远程会诊中心、大连市部分县区二级医院以及大连市120急救中心而成立的。这样一个基于“医联体”的区域协调胸痛急救网络,真正实现了院外急救与院内抢救无缝连接。

具体而言,患者进入救护车,监护系统将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数据自动上传,这时,不仅医院急诊室、CCU病房大屏幕会实时反映,心脏中心专家的手机上也会同步显示患者心电图。与此同时,急救绿色通道开启,救护车到达医院后,可直奔急诊介入治疗区,大幅压缩患者致死率、致残率。

从在社区就能预约大医二院就诊,到“医联体”内部医生多点执业,创新,已经让辽南首家“医联体”越行越远,越走越稳。

名词解释

医联体”,指区域医疗联合体,也称医疗联盟,是指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卫生室等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其成立的根本目的是为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