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签个家庭医生 到家来看病

13.01.2016  12:10

家庭医生?我家的医生?

常常挤门诊的我们,今年说不定就会有一个签约医生,拥有自己专属的健康“守门人”。

他(她)可以解除我们的疑惑,消除我们身体上的小病痛,为我们全家人设立健康档案、制定健康计划。遇到较严重病症时,还能建议我们去最适合的大医院就诊。

现在,“送医上门”“签约服务”已悄然改变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更多的人期待着自己也能签个家庭医生,有事儿没事儿地常来家看看,聊聊健康,说说健身,唠唠康复,叨咕叨咕吃这药得注意啥……

老伴病了,且病得不轻,脑梗塞、抑郁症、帕金森综合征……瘫痪、失语、鼻饲,只能吃流食……这让67岁的王志文束手无策。

王志文住在沈阳市沈河区青年社区,儿子远在杭州工作,家里只有老两口。“在大医院治疗后,我老伴出院回家。哎呀,每天都有不少事儿,我不明白,也弄不了,但只要打个电话,家庭医生几分钟就上门。用药啊,护理啊,怎么康复啊,给整得利利索索的。”王志文说。

眼瞅着老伴一天天好起来,拔掉了鼻饲、胃管,断了流食,可以正常吃饭,还能断断续续地说话了,王志文掩饰不住内心的惊诧和喜悦。

1月11日下午,见到记者,王志文一个劲儿地夸“自己家的医生”胡景艳,“没想到啊,我家的医生真管用,啥都会,现在咱们处得就像一家人似的。

胡景艳,家庭医生,在社区医生岗位干了20多年了。

目前,在风雨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的家庭医生有22人,其中有8人是签约服务的家庭医生,直接为8000位慢性病人提供医疗服务。

也叫全科大夫或社区医生,泛指一个医生群体,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系统的医学全科知识,为辖区内的服务对象提供基本健康医疗服务。

在我省,家庭医生一般以医生团队形式出现,一个医生团队由一名牵头责任医生和几名护士组成,负责一定数量的居民家庭基本健康医疗服务。

家庭医生在我国,确切地说,是一种制度,是一种服务模式的创新。“家庭医生责任制”是医改的方向之一,是一种最终逐步实现“户户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真正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不同于私人保健医

我国的“家庭医生”目前局限于家庭医生式服务,不能等同于私人保健医生服务。

家庭医生式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理想模式,目前我国的这种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工作都在打基础,不可能马上达到理想境界。

目前,我国的全科医生极度匮乏,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签约1000位慢性病人。为签约居民提供上门出诊服务,每天最多也就走访10户,而在门诊,他们每天要接诊几十个患者。医生提供上门出诊服务时,他(她)的门诊工作会相应受到影响。

作为医生,要有能力判断什么时候该上门服务。

作为居民,要清楚地知道,签约医生并不一定都要上门服务,必要时医生才会上门。家庭医生能把病床设家里

不用排队挂号,到时候他们就来了;不用来回折腾,插导尿管、鼻饲下胃管,他们都会。

家庭医生真是太方便太实惠了,用王志文的话说:“靠谱儿,这样的医生,咱老百姓看得好还看得起。

他告诉记者:“到大医院,一个专家号就得上百元,何况咱岁数大的人,孩子不在身边,跑来跑去的也实在折腾不起啊。有了家庭医生,几百元在家就把病治了。

鼻饲、导尿、下胃管、心脑血管病的药物指导……这些以往在大医院完成的医疗服务,家庭医生都能胜任,而且病房也特殊,就设在家里,患者手上的电话,直接连着另一端——签约的家庭医生。

别的不说,就图一个便捷也值了。去年11月,沈河区风雨坛社区的李大爷得了“尿潴留”,80多岁的老人憋得团团转,痛苦不堪。老伴打了个车要送医院,可李大爷上不去车。情急中想到了签约的家庭医生,一个电话,医生带着护士,背着急救箱,急速赶来,麻利地为李大爷插上尿管,尿顺利排出……别看事儿不大,关键时救命啊!

记者调查发现,一般往诊费,家庭医生每次收30元,护士10元,打点滴每次3元,像插导尿管、鼻饲下胃管、清理褥疮等,也只收成本费,处置费用都不大,健康用药指导及各种医疗咨询全部是免费的。

居民只要在本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范围内,根据自身意愿选择一个全科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后,就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目前,每个家庭同期只能选择一个服务团队,签约的家庭医生给此前未建立健康档案的家庭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此前已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进行档案更新。

24小时开机,接到患者电话随时指导。”风雨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廉洁告诉记者。

连续性、闭环式管理,家庭医生更多的是亲情化、家庭式的人文关怀服务,医生能够细致了解患者家庭情况及引发疾病的原因……”廉洁这样诠释家庭医生的好处。

记者注意到,风雨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级甲等医院,仅有11张住院床位,全年都是爆满。据说,想住这里需要提前1个多月预约。

在风雨坛社区,家庭病房已经成为慢性病人的首选,家庭医生也被越来越多的居民看好。

和大医院相比,家庭医生设置的家庭病房,医疗费要省很多。举例说,一般心脑血管患者,住三甲大医院15天左右,医保支付6000元至8000元,个人支付2500元至3000元。而社区医院设置的家庭病房,有家庭医生的随时照看,上门服务,医保支付2500元至2800元,个人支付仅300元左右,最高不超过500元。

家庭医生是个团队

怎么请

原则上,凡是在社区居住半年以上(包括外来流动人口),都可到所在社区签约。因为全科医生数量偏少,目前我省主要在重点人群展开家庭医生服务。

重点人群指0岁至6岁儿童、孕产妇、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居民、残疾人。

啥水平

目前,我省的“家庭医生”由团队组成,通常由一名全科医生、若干名护士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者组成。

服务啥

以家庭为单位,对签约家庭成员执行健康干预计划,根据执行结果再进行健康随访、追踪、干预等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服务。

在随访和追踪过程中,若有基本医疗服务需要则提供必要门诊服务,包括预约门诊、上门出诊,转诊等。

咋签约

居民在本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内,自愿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每个家庭同期只能选择一个服务团队。

签约后,医生团队给此前未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家庭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此前已经建过居民健康档案的,进行档案更新。

咋收费

家庭医生采取契约服务方式,给签约居民提供约定服务。同时,开展门诊服务、居民所需的其他服务,按规定收费。

举例来说,一般心脑血管患者,设社区家庭病房15天,医保支付2500元至2800元,个人支付300元左右,最高不超过500元。

大病可直通大医院“绿色通道

社区医院与三甲大医院结成“医联体”,社区患者可与省级专家网上面对面

签约服务受到居民青睐,贵在做实、做精、做细,让有需求的慢性病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家庭医生服务。沈河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沈河区卫生计生局副局长刘凯介绍说。

据记者调查,由于家庭医生资源有限,目前,沈河区“签约服务”一般主要在重点人群展开,包括0岁至6岁儿童、孕产妇、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居民、残疾人。

时下,沈河区为居民建健康档案达到81.12万人,建档率占93%,大量“走家串户”的医疗服务主要由家庭医生来做。

刘凯说,去年,沈河区与辖区内的三甲医院省人民医院结成“医联体”,让社区家庭医生有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省人民医院对社区签约居民实行“双向转诊”,社区转诊患者免挂号费,直接进入急救“绿色通道”,抢救、住院治疗。至今,“双向转诊”仅在风雨坛街道就达700多人次,分级诊疗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实践检验。

记者发现,依托公立大医院,社区的家庭医生已经把大医院的专家引进了“家庭病房”。随着“医联体”的组建,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妇科、内分泌科、儿科、中医科的专家团队开始陆续走进居民家。

每周四下午,是省人民医院和风雨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会诊的日子。

这一天,社区家庭医生将遴选出的疑难病居民患者邀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视频上传患者病例和相关影像资料,省级专家与患者网上面对面……去年8月到现在,有16名患者通过远程会诊解决了到大医院找专家难的问题。

省人民医院作为三甲医院,不定期派出专家对社区的家庭医生进行现场传帮带。

桃园社区67岁的居民王永泉患高血压多年,高压常在180左右,头晕目眩,没精神。家庭医生宁明哲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除耐心指导用药、推荐合理膳食外,还请来省人民医院的专家上门“把脉”。现在,王大爷的病情好转了不少,血压稳定了,精神头儿也足了。

居民原来不重视慢性病,现在开始重视自己的全面健康了,这是一个大变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廉洁说,美中不足的是,家庭医生太少了。

社区医院很难留住全科医生

让家庭医生顺利走入寻常百姓家,需要扫清工资待遇、发展空间等多重障碍

调查显示,沈河区有人口87.2万人,老年人口近12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家庭医生有66人,签约服务居民7.7万多人,涉及5.4万多个家庭。2015年家庭医生咨询随访服务22万人次,登门服务17.7万人次。如此庞大的签约人群,让家庭医生每天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超负荷工作。

连喘口气儿的时间都没有。”一位社区医生向记者慨叹。

出诊一次,最短也得一个半点,两三个小时的时候也有,几乎每天如此。”胡景艳说。

业内人士分析,这恰恰是目前家庭医生面临的尴尬,也是“短板”。

记者调查发现,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短缺,全科医生极度匮乏,加上经费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成为眼下制约家庭医生更好地服务居民的“瓶颈”。

以风雨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22名医生,4个团队,负责7个社区,承担近万名居民的签约服务,其中8000多人属老年慢性病人群。

这个工作量恐怕让谁去做都有困难。去年,我们设家庭病房440个,尤其受到那些不便行走的高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欢迎。居民是真有需求,我们确实是人手不够。”廉洁说。

推广家庭医生制度时下普遍面临的窘境是医生人手少,社区最需要的全科医生几乎是凤毛麟角。

在风雨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50岁以上的多,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多。能够“扛硬”的全科医生寥寥无几,最需要的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医疗卫生技术人才“断档”严重。

这些年,社区医生跳槽严重,社区医院成了‘培养基’,许多年轻医生拿到执业医师证,就跳槽走人了,没办法,留不住人啊。”廉洁苦笑着说。

社区医院为什么留不住人?

不外乎工资待遇、环境条件及个人以后发展等因素,但最主要的仍是干得多挣得少。

一般社区医生平均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护士不到2000元,这比一些大医院、民营医院、私人诊所的工资水平相差甚远。

40岁的家庭医生佟家龙,副主任医师,每月工资4000元,这在社区医院算得上高薪了。尽管挣得不多,佟家龙依然认为,家庭医生眼下最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素质,让更多的居民熟悉家庭医生,认可家庭医生,让居民从心底里感到家庭医生就是他们的健康“守门人”。

政府要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这是家庭医生能否持续稳定发展,更好为居民服务的关键。”在采访中,许多基层社区医院的院长向记者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新闻链接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今年在辽宁省全面推开

记者从省卫生计生委了解到,今年,辽宁省全面推开社区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

2014年,我省各地在所辖16所国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的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为期1年的“签约服务”试点服务,鼓励各市扩大试点范围或以区域(市、区)为单位开展试点。

沈阳市卫生计生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沈阳市在9个区开展了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团队与社区居民签约服务的试点。社区全科医生为签约服务主体,以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形式,每个服务团队负责社区内一定数量居民的卫生服务。

家庭医生服务包括预约服务、随访服务、双向转诊、健康咨询等,通过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手段,达到防治结合、实施健康管理的目的。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以家庭为单位,对签约家庭成员执行健康干预计划,根据执行结果再进行健康随访、追踪、干预等服务,对有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患者提供包括预约门诊、上门出诊、转诊等服务。

近年来,我省一些市属三级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大医院更多地把医疗重点转向疑难杂症,把更多的慢性病、康复医疗任务交给了社区医院,“大病上医院,慢性病及康复医疗在社区”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发布规范社区医疗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改善社区医疗设施,到2020年,每个家庭都要有一名签约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