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给产业扶贫再加点力

28.02.2017  14:08

瞄准2017年实现25万人脱贫的目标,我省脱贫攻坚工作迈入新征程,其中,产业扶贫仍是重中之重。产业是脱贫的主要依托,是从“输血”到“造血”的对接处,在脱贫攻坚格局中,可谓“一字落而满盘活”的关键棋子。

产业脱贫,是场不折不扣的大戏。从广度看,我省每一个贫困村庄、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被纳入产业扶贫的大盘之中;从难度看,攻坚战要在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的地区打响;从“剧情”看,要杜绝“一扶就好,松手就倒”的急就章。显然,惟有精心谋划、统筹运作、扎实推进,方能唱好这台大戏。

要抓住主打项目这个根本。产业项目事关当前脱贫、今后不返贫的根本大计,关键在于精准定位。切不可一哄而上搞“热门”项目,形成过剩产能;也不可盲目追求高精尖,令贫困群众知难而退。项目选择要立足于当地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与优势,达到贫困群众的高参与度和高脱贫率。

要焐热贫困群众这颗心。长期的贫困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令人脱贫信心不足。这就需要耐心讲解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积极推介脱贫典型,让贫困群众找到榜样;实施到位帮扶,唤起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激情和斗志被点燃,贫困群众才能摆脱“等人送小康”的观望心态,成为脱贫的主角。

要打好基层干部“这块铁”。越是贫困的地方,人才外流越严重,优秀基层干部越少。以往有些贫困地区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也与基层干部能力不强、作为不够有关。为此,除了外派干部,还需充分挖掘和培养乡村干部,让他们成为带动当地产业脱贫的领头羊,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干劲和创造力。

要补齐市场驱动的短板。在地理和心理上离市场远,是贫困地区的“穷根”之一。为此,要大力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市场环境。打通市场驱动的“肠梗阻”,方能提升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精准扶贫的有效性。

上下同欲者胜。”只要党和政府与贫困群众、企业上下一心,同频共振,结成“脱贫共同体”,就定能唱好产业脱贫这场大戏,让每一名贫困群众都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