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脱贫攻坚要“精”“准”“稳”少一些“扶贫焦躁”

21.03.2017  13: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不要层层加码,提前脱贫。

  今年是五年攻坚期的第二个年头了,辽宁的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留给我们的时间的确不多了,一些地方确保如期脱贫的压力也很大。越到这个时候,就越要按照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去做,除了要注重“”和“”,还要注重“”。如果心态不稳,急于求成,图省事“走捷径”,很可能出现贫困户“拉手能站、撒手就瘫”。

  譬如给钱给物式扶贫。面对扶贫工作的困难,为了快出成绩直接给钱给物。于是,扶贫干部在的时候,贫困地区的面貌可能发生一些变化,等扶贫干部走了,群众生活又依然如故,这样的扶贫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再如“养懒汉”式扶贫。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简单粗放、大水漫灌,只管“肚子”,不管“脑子”。一些贫困户因而有了“输血期待”,搞生产不积极,争当贫困户最积极。扶贫成效又怎么能好得了?

  扶贫需扶智,扶贫必扶志。如何利用好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譬如,我省一些地区,通过开展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帮助重点贫困村通过养牛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贫。这个例子表面平淡无奇,却很有说服力,充分说明只有“授人以渔”,才能彻底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扶贫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脱贫攻坚的路上,肯定会遇到一些难啃的“硬骨头”,需要用任务指标给干部压力和动力,在“硬骨头”和“军令状”面前,一些人可能会产生急躁情绪,再加上急功近利政绩观的影响,就可能出现“提前”“超额”等等“扶贫焦躁”。因此,在通过任务指标推动脱贫攻坚进程的同时,只有不断改进任务指标考核方式,走出“唯数据论”“数据就是政绩”的误区,激励干部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扎实实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干实事、真扶贫。

  对扶贫工作多些理解和深入,少一些“扶贫焦躁”和“简单粗暴”,真正把贫困户当成扶贫工作的唯一“主角”,扎扎实实推进我省脱贫攻坚,这是当前扶贫工作必须攻克的难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