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长城的前世今生

27.10.2015  15:44

文/本报记者  侯永锋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长城资源十分丰富的辽宁,境内长城究竟有多长?具体分布在哪里?保护情况如何?今年5月已经正式启动的长城资源调查,在今后几年的时间里,将为我们提供有关辽宁长城更多、更完整的信息。

        作为媒体,我们无法预知长城的未来会怎样?但可以明确的是,意在摸清家底的长城资源调查,将为保护长城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采访,我们将和读者一起探寻,辽宁境内已知的长城有多少,它们如何紧密地和历史风云联系在一起而载入史册?经历了岁月洗礼、风雨侵蚀、干戈扰攘后,它们如今以怎样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说,昨天,古人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军事防御;那么,今天,我们关注长城命运,则是为了让其延年益寿。

        长城资源调查,带给我们多少期待?

        家底不清、保护状况不明,成为制约长城保护的瓶颈。长城调查,就是要摸清长城的家底,为长城的研究、管理和保护提供可靠依据。

        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境内的长城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燕、秦、汉、北齐、辽、明等朝代均在我省境内修筑过长城。但是,随着时光流逝,风雨侵蚀,战火摧残,我省境内现存的长城有的依旧岿然屹立,有的却已踪迹难寻。

        “年代久远,历朝修筑的长城究竟在哪里?它们的结构和走向怎么样?它们的保存现状如何?管理水平怎样?这都是我们进行调查需要探寻的信息。”5月11日,在辽宁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启动仪式上,省文物局文物博物处处长吴炎亮告诉记者。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绵延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古、甘肃等13个直辖市、省和自治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如今,却面临着相当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破坏的威胁。家底不清、保护状况不明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长城家底不清,严重地制约了长城保护政策法规的出台,严重影响了具体保护规划、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鉴于此,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为期十年的长城保护工程。

        “作为长城保护工程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组成部分,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将历时5年(2006-2010年),由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牵头,各省文物和测绘部门统一组织实施。”有关人士介绍,根据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省文物局、省测绘局将利用今、明两年的时间,对全省境内的明长城进行全面调查与测绘;2009至2010年完成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工作。

        记者了解到,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通过今年的野外调查和室内整理工作,将初步形成我省明长城资源的各类资料。一是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规范,编制备案长城记录档案;二是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初稿,主要包括工作报告、考古报告和测绘成果等;三是长度测量数据,带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专题要素数据,重点地段与单体测量数据;四是明长城分布图。

        “过去,我们较多的是关注长城本体和修筑于长城之上的附属设施;而现在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概念的扩展,我们在关注长城本体的同时,要注意以前调查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些与长城有关的遗迹,如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长城周边的自然、人文状况等,这些都将成为这次资源调查的重要内容。”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张春雨说。

        “开展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的目的是全面、准确掌握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及其时代、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测量长城长度,建立长城记录档案和长城资源信息系统,为研究制定长城保护规划及其相关政策,提高决策、管理和研究水平奠定基础,促进长城保护管理的良性发展。”张春雨告诉记者。

  辽宁长城何处是

辽宁境内长城时间跨度长,最早的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燕,最晚建成于明。分布区域广,全省14个地级市都有长城踪迹。

        据了解,我省的长城资源比较丰富,历史上,燕、秦、汉、北齐、辽、明均在我省境内修筑长城,已知长城总长度约2350公里。

        燕秦长城是辽宁已知最早的长城,主要分布于辽西地区,分北南两线进入辽宁省西部。北线由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进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乡、大五家子乡,继续向东延伸。南线从内蒙古赤峰市的老哈河西岸进入建平县境内。此外,根据史料记载和有关专家观点,燕秦长城南线应从阜新经彰武县进入沈阳境内,再经抚顺、本溪到达丹东。

        辽宁省境内现已掌握的汉长城主要分布在建平、沈阳、抚顺境内。

        据河北的调查资料,北齐东端长城,从山海关到我省绥中县万家镇墙子里至海。

        据《辽史》记载,辽太祖于公元917年“筑长城于镇东海口”。这段长城分布区域已经基本掌握。

        我省境内分布的明长城最为丰富,线路长,分布地点广,在长城沿线还分布有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堡城、关城等重要遗迹。目前,我省境内现已掌握的明长城有两段:这包括原蓟州镇长城东部一小部分,即九门口段长城;原辽东镇长城(又称辽东边墙)全线,自西向东贯穿辽宁全省,西起绥中县李家堡乡锥子山,东至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乡。

        据了解,我省境内14个地级市都有长城分布,其中九门口长城、锥子山长城、虎山长城、建平境内的燕长城为大家所熟知。

  发现之旅:“土龙”、“石龙”,原是燕长城

        辽宁境内最早的长城,是位于建平县境内的燕长城。位于崇山峻岭中的这道文化遗迹,当地人原先一直称之为“土龙”或“石龙”。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认为长城是秦代开始修的。“其实,事情完全不是这样:在辽宁大地上修筑长城,是从战国时期的燕开始的。”5月15日,省考古所研究员冯永谦告诉记者。

        “在我省境内,保存最完好、时代最早的燕长城遗迹,位于建平县烧锅营子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文物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

        “燕长城的修筑,是东北地区开发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据考证,辽宁大地上第一次出现燕国的长城,时间约在燕昭王(公元前331—公元前279年)的后期。”在长达50多年的考古生涯中,一直对历代长城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的冯永谦说。

        “在确定燕长城的位置之前,学术界所掌握的信息很少。”冯永谦告诉记者,从史书看,只有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了十几个字透露了很简单的信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位于今河北省北部)至襄平(今辽阳)……以拒胡。

        燕国修筑的长城,经过历朝历代的风侵雨蚀,逐渐失去了它鲜明的轮廓,人们很难找到它的所在了。以至于宋朝苏辙到了古北口,误认为这就是燕国的长城,写下了“燕强不过古北阙”的诗句。

        其实,燕长城就位于建平县北部努鲁儿虎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当地群众一直将这些遗迹称为“石龙”或“土龙”。国内最早注意到辽宁境内这段古长城的,是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先生。

        1941年,李文信到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考古调查时,从一位蒙古族朋友那里了解到建平县北部黑水村附近有一座土城址,在老哈河东西两岸有很长的“老边”。他认为这很可能就是历史上失踪的燕、秦古长城。

        自此以后,李文信每在野外考古调查时,就在莽莽群山中进行寻找。两年后,他与好友佟柱臣到赤峰一带进行考古调查时,在撒水坡一带听当地群众说,村外山岗上有“土龙”,觉得这是长城的可能性很大。到现场勘察后,果然发现了这道长城和数座城堡与烽火台遗址。

        李文信等人的发现非同小可,不仅纠正了人们的误解,而且将人们印象里的长城向北直线推移了500多里。他曾经记录了发现这道久无人知的长城和调查时的兴奋心情:长城“连山跨谷,一望无际,十分雄伟……当时我们的喜悦激动,是无法形容的。从此,辽宁省内秦、汉长城址以前那种‘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状态,已成过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长城遗址的调查也获得空前丰收。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一再探查,在建平等地发现了燕、秦、汉三道长城遗迹。“随着对长城调查发现的深入,知道它有不同的复线,而且不止一道。”解放后参与过调查的冯永谦说:“燕长城之所以被当地群众称为‘石龙’或‘土龙’,主要是因为长城因地制宜建造而成,越山岭时凿石垒砌,经平川就动土夯筑。

        颓土层中觅墙壕,“一片石”重见天日

        在失去军事防御价值后,当年经历战阵洗礼的九门口长城如今已经成为探古寻幽的胜地。从荒草乱石中寻找湮没的九门口长城,到“一片石”重见天日,考古工作者用了4年的时间。

        在辽宁境内,最负盛名的长城当数九门口长城了。这段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长城在历史上被誉为  “京东首关”,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水上长城,九江河水从城下的九道水门直流而过,“城在山上走,水在城下流”,蔚为壮观。

        然而,这段又被称为“一片石关”的“水上长城”,随着岁月的推移,到了现代,却已难见踪迹。1986年,在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辽宁省决定修复绥中县明代九门口长城。然而,当时的九门口,已经是胜迹无踪,“墙作颓丘埋荒草”,“九江河底坠城桥”。

        “明清之际,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和多尔衮、吴三桂的部下在此激战的古战场安在?1922年以后,直奉两派军阀鏖战40昼夜的‘一片石’在哪里?”后来曾作为领队主持九门口长城考古发掘的冯永谦当时和所有人一样困惑:史籍中的记载也是互相矛盾的记载,有人记述它在关内,有人认为它在关外,但都没有指出“一片石”的确切地点。

        修复九门口长城,必须先从乱石堆里、颓土层中找到“一片石”的确切所在。从1986年6月开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考古所的专业人员在冯永谦带领下,进行了历时4年的考古发掘。

        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墓碑、庙碑以及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和天启六年(1626年)修筑长城记事碑的文字资料。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碑记的内容竟然都涉及“一片石”,如“葬于一片石之麓”、“真定民兵营春防奉文派修一片石九门”、“九门一片石”等等。这些记载,与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许论绘制的《九边图》(标绘和著录明代长城的珍贵图籍)的标记完全吻合。这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极大兴趣———  几百年来历史学界一直在寻找而始终不见踪迹的“一片石”应当就在此地!不久,在地表下1.5至5米处,发现了人工铺砌的连片条石。在清除了上万立方米土方后,1987年元旦,在地下沉睡了百年的“一片石”,终于又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到1989年考古发掘结束后,通过地下出土的第一手考古资料,考古工作者进一步认识了九门口这座长城上重要关隘的防御体系和设施,同时还解决了久已不知确切地点而历史上有名的“一片石”之所在,也为这段长城的修复打下了良好基础。

虎山作证:
        明长城“东起鸭绿
        1990年秋天的那次考古发掘,向世人揭开了明万里长城的一段神秘面纱:湮没在岁月尘封之中的虎山长城,才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这一发现,也印证了《明史》的记载,明代边墙(长城)“东起鸭绿”。

        明代修筑的万里长城,是我国长城修筑史上规模最大、工程质量最好的一次。据《明史·兵志》载:“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这明确地告诉后人,明长城的东端起点在鸭绿江畔。然而,传统说法一直认为,明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老龙头。“实际上,山海关只是明蓟州镇长城的起点。出山海关进入辽宁省就进入了当年辽东镇长城的管辖范围,丹东虎山长城是这段长城的起点。”冯永谦告诉记者。

        1990年,冯永谦赴丹东进行实地考古调查,翻山越水,前后历时4个月,行程达2000多公里,终于在鸭绿江畔的虎山一线发现了明代长城遗址,澄清了关于明长城东端起点的种种错误说法,从而确定了明代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的准确地理位置。

        1990年10月,新华社以《明长城东起丹东虎山》为题发布了消息:“我国长城考古又有新的重大发现: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在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这一发现同史书记载相吻合,推翻了明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的传统说法。

        1990年12月,在丹东召开了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论证会,国内研究长城的专家学者30余人齐集丹东,到现场实地考察后,经过充分论证,大家一致同意虎山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明长城东端起点论证会纪要》指出:“现有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明代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在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乡鸭绿江畔的虎山地段,即东经124°30′,北纬40°13′。会议一致认为,明长城东端起点的具体地段、位置、走向的认定,是我国长城考古上的一项重大发现和收获,廓清了曾流传于国内外明万里长城  ‘东起山海关’的提法,恢复了历史的真实情况”。

        “披荆细拨荒城草,掘土慎辨断石墙。”回忆起当年发现虎山长城的过程,冯永谦用了自己所写的诗句。他说:“考古调查和发掘告诉我们:虎山南北有连绵不断的明长城遗迹;虎山山顶有座十分明显的大型台址,过去被认为是一座烽火台,实际它是一座长城墙台;在虎山山顶至虎山第二山峰的山洼间,存有70多米的一段城墙,这段城墙存宽4米余,存高2米;同时还发现了明代瓷片、青砖、铁镞、铁甲片及石臼等与长城相关的遗物、遗迹。这些都是拂去历史尘埃、证明发掘地点就是长城的有力证据。

        “拂去尘埃”后,长城如何“修旧如旧”?

        虎山长城修复完成后,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这引发我们的思考,维修长城如何做到“修旧如旧”?根据《长城保护条例》,应从维护长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出发,根据原状保护的原则,对长城从整体上进行保护,杜绝“焕然一新”的修复。

        “清波江水鸭头绿,拭去尘埃虎山红。”虎山长城发现后,当地政府开始对它进行了保护和修复,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先后共投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完成了对虎山长城主体的维修保护以及烽火台、邦山台(明长城东端起点台址)的维修,修复长城全长1300多米。

        然而,对虎山长城的修复,有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长城学会的董耀会曾指出,虎山长城复建工程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今天复建的虎山长城大量的使用城砖”;第二个问题,“虎山长城基本上是在原址上进行的复建,这样一来,将所有的考古遗址几乎完全的破坏掉了”。

        对董耀会提出的问题,虎山长城管理方认为“不符实际”。他们指出,根据考古资料,可以证明虎山长城在当年修筑时曾经大量地使用了青砖。如果仅就虎山长城复建的1200米段中,考古时少见青砖,就断言虎山长城当年用砖极少,未免过于武断。对“第二个问题”,虎山长城管理方认为,虎山长城复建总体上是成功的,尽量保存了原有长城的风貌。

        “有关虎山长城修复行为引起的争议,双方各执己见,我们暂且不论。但是应当说明,当年对虎山段长城沿线调查和发掘时,发现有青砖和明代为修长城烧造青砖的窑址。”5月14日,冯永谦告诉记者:“虎山长城的修复,最主要的意义是为明长城东端起点树立了一个标志。否则,整个明长城的东端起点就没有了,任其继续湮没在荒野中,是不行的。”他说,虎山长城的修复,其长度、宽度、高度、走向、线路,都严格参照了考古发现和有关文献。

        “但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充分重视:对长城的维修行为应该如何去规范,使其复建过程中不对长城造成破坏。”冯永谦认为:“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再对损坏严重的长城进行维修也是必要的,有利于更好地展示利用与保护长城。长城如何做到‘修旧如旧’?我认为,不是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去规划设计,而是要按照原来的结构、走向、布局、设施去设计,按照长城所处年代的建筑规程去维修。

        “过去长城修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者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去年12月开始实施的《长城保护条例》对长城维修也有了较明确的规定,我们应该意识到:应从维护长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出发,要根据原状保护的原则,对长城从整体上进行保护,而不做更多的复原,更不做更多的复建;要坚决地杜绝借保护之名,大修特修长城,要将有限的财力放在原状长城的保护上。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
这个周末可来沈阳市图书馆看展览听讲座
  辽沈晚报记者朱柏玲报道 在这个周末,辽宁频道
大连个性化服装定制专题论坛昨日启幕
大连个性化服装定制专题论坛昨日启幕 为建设个辽宁频道
牛河梁遗址开启新一轮考古发掘
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T3平台建筑是重点 牛河梁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