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闻]玛纳斯河畔的一块珍宝----辽宁首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对口援建纪实

06.09.2016  15:39

  初秋的北疆,风景如画,气候宜人。

  塔城地区,这个镶嵌在祖国雄鸡版图最绚丽的尾翎上、位居亚欧大陆中心、离海洋最远的地区,“天蓝得过分,花开得放肆”。

  塔城山美人美,但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和水平,却不能与之匹配。

  2016年4月21日,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盛京医院和附属第四医院的25名医疗人才在沈阳集结,奔赴4450公里外的塔城,开启了一段德技双馨的援疆之旅。

  3家医院、20个专业的顶级医生组成首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对口支援塔城地区人民医院,让这个在去年底刚刚通过三甲医院初审的地区级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截至目前,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在我省援疆医疗人才的指导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3项,结对帮带受援医院医生46名,接诊治疗患者7759人次,完成手术200余台,多科联合会诊抢救患者76人次,医院就诊量和手术量增长近三成。

  辽宁援疆医疗队用妙手仁心,给塔城人民送去健康与温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群众一有疑难病就要奔波千里到乌鲁木齐求医的现状。

  塔城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辽宁的援疆干部最亲,辽宁的援疆医疗队最美。在塔城人民心中,辽宁援疆医疗队就是塔尔巴哈台最美丽的风景。

  72小时的坚守换来信任与感动

  “乔医生,我们出院了。”“太好啦,祝她身体健康、成长顺利。”“谢谢,回来我请你吃巴什拜羊羔肉。”微信上简单的对话,一句谢谢,让儿科援疆医生乔琳瞬间欣慰。

  这句谢谢,来得并不容易。

  时间闪回到5月5日下午两点多,从裕民县转来一个刚出生的危重婴儿,一到医院就让人格外心疼。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加上只有一个氧气袋,孩子严重缺氧,浑身紫黑。紧急吸氧后,孩子病情略有缓和。经诊断,孩子患有新生儿肺炎、呼吸衰竭、心肌损害、代谢性酸中毒等综合征,必须马上上呼吸机。

  孩子的爸爸、哈萨克族汉子哈那提,因为语言不通,看到医生要把他从没见过的机器插到孩子身上,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一下子恼火起来。

  劝说工作异常艰难。哈那提坚持不让给孩子上呼吸机,甚至一度要把孩子抱走,放弃治疗。这可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啊!在院长和众人劝说下,哈那提才勉强答应留院观察。乔琳没有办法,只能加倍留心,下班后仍24小时开手机,时不时地查看。

  “乔琳医生快来吧,孩子快不行了!”5月7日凌晨3点多,值班医生拨通了乔琳的电话。没时间犹豫,乔琳连忙冲进夜色,向2公里外的医院跑去。这一次,哈那提终于点头,把生命垂危的孩子托付给乔琳。抢救室外,哈那提紧张地拉着乔琳的手问:“我的孩子能好吗?”乔琳说:“我不确定,但我会尽我所能,绝不放弃。

  这是塔城市首例新生儿机械通气,医护人员都不是很了解使用流程。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乔琳寸步不离,不时地测体温、调整参数、换氧气、采血、输液、拍背、吸痰,乔琳几乎亲力亲为,身旁的医生和护士也是边看边学,对机械通气的治疗和护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就在抢救最关键的那天,乔琳接到了家里的电话,把她从小带大的爷爷被下了病危通知,也在机械通气治疗中,这让一向坚强的她躲在办公室里痛哭失声。可这时孩子的病情又发生了变化,她默默地放下电话,擦干眼泪,投入到抢救之中。

  就这样,乔琳一直没有离开病房。历经72小时不眠不休的守护,患儿成功转危为安。

  从此,哈那提的手机里多了一个微信好友———孩子的救命恩人、辽宁援疆医生乔琳。出院后,哈那提和妻子哈妮帕特地给乔琳和儿科全体医护人员送来了锦旗,上书“光明天使,济世良医”8个大字。

  “那里的人更需要爸爸

  虽然援疆时间不长,但骨科医生田野在塔城已名声在外。他的到来,结束了塔城医院骨科不能做关节置换等高级手术的历史。医生们说:“田野医生来这几个月,手术量已经赶上我们两年的了。

  由于温差大,塔城地区患有骨关节病的人特别多。刚到塔城,田野就遇到这样一位患者。85岁的老人李淑珍,由于膝关节疼痛不能走远路,出门只能坐轮椅。老人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很多医生顾虑手术风险,只能保守治疗。

  为了让老人能独立行走,田野召集全院专家开展术前多学科会诊,确定把握的手术方案。经过严格、详尽的术前准备,5月13日,田野成功地为李淑珍实施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这在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尚属首例。

  田野一下出了名,慕名来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指名要找这位辽宁来的援疆医生。骨科病房原本的34张床位,一度加到47张,走廊里也挤满了人。

  在同事和患者眼中,田野是医术精湛的医者,可回到宿舍,面对电话那头儿的老父亲和妻儿,他又是一个不太称职的儿子、丈夫和爸爸。

  “走不了路的大姨,手术前一直拉着我的手,第二天就能下地了”“有人想请我到他家,说给我杀羊吃”,在宿舍和妻子视频的时候,田野讲得最多的是医院的患者和新疆人的热情。

  田野的妻子徐莹也是一名医生,援疆医疗队出征那天,她正赶上急诊,没能去送丈夫。“那时候爸爸肾病住院,后来孩子又起了疹子。有他在的时候不觉得,遇到事儿才觉得撑不住。”徐莹说,最艰难的时候,是田野刚离开的那两个月。

  8月初,徐莹带着7岁的儿子豆豆来到塔城看望田野。“你请几天假吧,陪我和孩子转转。”听到妻子这样说,田野只有沉默,因为科室里的手术已经排好了,他不能把远道而来的病人放在一边。于是,在新疆探亲的一周,徐莹最终只是在城里转了转,然后白天洗衣服,晚上带孩子。

  小豆豆很懂事,当有人问起时,他会自豪地说:“爸爸在新疆给很多人看病,那里的人更需要爸爸。

  “你们就是玛纳斯河畔的碧玉宝石

  有人说,没来过新疆的人,永远不知道新疆有多大。

  血糖仪、心电图机、便携式超声机、一辆随行的丰田考斯特,一辆救护车,由援疆医生组成的义诊队随时准备出发。对于地处偏远、缺医少药的塔城地区牧民,有专家到家门口给看病,就是雪中送炭。

  沙湾县博尔通古乡玛依托别村,一名哈萨克族小伙子捂着眼睛走进义诊现场,“昨天骑摩托车时有东西飞进了眼睛里,揉揉后没在意,早上就睁不开眼睛了。

  没有检查器具和麻药,借助手机光线一看,原来是一只甲壳虫的两个爪子牢牢地嵌入了眼球。眼科援疆医生张天晓和同事常晓晗小心翼翼用生理盐水冲、用棉签挑,最终用一把普通的镊子拔出了异物。“辽宁医生很厉害!把我眼里的东西拿出来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哈萨克族小伙子高兴地挥手致谢。走出义诊棚,常晓晗和张天晓心里却并不平静,因为那一天,常晓晗不到4岁的儿子,正躺在沈阳一家医院的无影灯下接受三项手术,而张天晓的女儿也生病在医院做检查。这些,都被这两个坚强的母亲藏在心里。

  在前往乌苏市车排子镇西戈壁村为驻村干部义诊的途中,一位老大娘驾驶三轮车“”住去路,她的丈夫正蜷缩在车上,面容憔悴而痛苦。心血管专家金元哲和检验科专家赵连爽连忙就地检查,判断老人为急性胃肠炎,没有太大危险,并及时进行了医治。离开时,老大娘紧紧拉着金元哲的手,感激地说:“辽宁医生好得很!

  在窝依加依劳牧场铁列克提村73岁老汉阿布德力别克的家中,援疆医生李晓红耐心询问后,给卧床4年并患有高血压的老汉开出预防血栓的药,每月只需十几块钱;50多岁的古力苏木汗闻讯而来,援疆医生涂巍给因脑梗塞而手关节变形的她支招,“可以拿一个球握在手中锻炼,防止手肌肉进一步萎缩。”援疆医生们总是把最方便省钱的方法介绍给患者。

  义诊中,援疆医生的一句“好着呢”,患者就放了心,回一句“热河么提(感谢)”,这也是援疆医生们从哈萨克族牧民口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

  几个月来,援疆医疗队的足迹遍布塔城地区偏远贫困村、少数民族村,开展扶贫义诊服务60多场次,免费诊疗群众6000余人次,他们把药品送到患者手中,把希望送到贫困家庭中,用仁心仁术打破语言的障碍,传递着辽宁人民的深情。

  顺着蜿蜒而奔腾的玛纳斯河一路向西,有古老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博尔通古乡玛依托别村。村长叶尔多斯·巴孜肯握着义诊队员的手热泪盈眶地说:“以前,这个地方以出产碧玉而闻名。现在,你们辽宁援疆医疗队就是我们玛纳斯河畔的碧玉宝石。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8月9日,星期二,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全科室大查房的日子。10点多,三级医师查房开始。在一位俄罗斯族患者病床前,普外科青年医生马天林口述着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情况。泌尿外科援疆医生刘屹立一边听,一边讲解结石治疗知识。

  手术台上,马天林站在刘屹立身边,一个多小时后,刘屹立主导的“输尿管镜碎石术”微创手术顺利完成。这个上午,马天林受益匪浅。

  同科室的青年医生陈锟,他的带教老师是乳腺外科援疆医生涂巍。“跟着涂老师,第一次了解乳腺癌正规分期及相应治疗方案,思路更清晰,比以前自己看书、上网消化知识直接有效多了。”如今,陈锟不仅能独立做良性肿瘤切除手术,还配合老师完成了十多例恶性肿瘤手术。

  “在涂巍医生的指导带动下,我们乳腺外科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规范,从只能做基础手术到能拿下前沿手术的巨大进步。”普外科主任窦怀豹对未来科室建设充满信心。

  普外科的进步显而易见,心内科的变化也令人刮目相看。4月27日,心内远程医学会诊中心正式启动。当天,本地医师岳怀志第一次借助远程视频通信,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专家学习探讨了一例顽固性心衰病例。“以前遇到病情复杂的患者,我们往往束手无策。现在这些疑难杂症、危重患者都可以通过远程视频寻求治疗方案。

  一项项新技术填补本地空白。麻醉科谭文斐开展首例有创动脉监测;骨科田野开展微创关节镜手术,膝关节、股骨头置换术;心内科在金元哲教授的带领下开展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手术;乳外科涂巍开创乳癌活检穿刺术、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探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肛肠外科李春雨指导开展PPH微创手术、TST微创手术、痔疮自动套扎术,至今已为30余名患者解除病痛。

  “去年辽宁柔性援疆的30位医生,帮助我们创三甲终于获得了成功。今年‘组团式’援疆专家的到来,使我们医院的各项技术、教学、科研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心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妇产科,效果特别明显。”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夏建江兴奋地说。

  “中国医科大学与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签署了5年的援助协议,从理念上、管理上和技术培养上保证帮扶的连续性,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精准式的组团帮扶,真正变‘输血’为‘造血’。”辽宁援疆医疗队领队郭传骥道出了“组团式”援疆的深意。

  如今,乔琳所在的新生儿病房,入院流程更加规范,详细到根据新生儿的体重及疾病规定采血的量、时间以及时机,输液的浓度、速度、种类,一个真正严格、规范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正步入正轨;金元哲和王勇的“心内远程学院”空中课堂,每天早8点准时迎来学生;检验科赵连爽带领科室的青年医生韩武新、王渝,申请了免疫球蛋白、风湿三项等新技术新业务;外科陈锟、马天林的手术技法越来越纯熟;骨科王志军、越莫尔掌握了新理念和新技术,已经能独立操作“关节镜下半月板次全切成形术”……

  迎着晨光,乔琳和她的同伴又一次走在通往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熟悉的小路上,未来,还将有更多的辽宁医生接过“组团式”援疆的接力棒,延续发生在塔城的美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