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报】盖州小山庄带动生态大旅游

27.11.2014  11:21
        用“小山庄”带动生态“大旅游”,盖州市给出了一个惊艳的答案——乡村旅游,原来可以如此精彩。

分布在27个乡镇的28个小山庄铺路,一个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村落走出“深闺”。从花海果乡到秀山丽水,从田园村落到海岛渔家,嬗变的盖州乡村,充满了变数和猜想,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百花齐放且各具特色,明珠点点,颗颗璀璨。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富民强市。过去大山护林防火是负担,常提“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现在资源盘活出效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万福镇各村中,孙贵福在2008年前阎闸村开办的圣水人家乡村旅游度假区发展最快,名气最大。作为当地农家院旅游的示范单位,实行标准化农家住宿、餐饮服务、旅游地接导游、组织或提供真人CS野战场地和装备培训、商务会议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等主要业务,一年接待游客6.5万人。

人们游览山景后,回到这睡一宿火炕、吃一桌农家饭。最有归宿感的,当数周边城市的老知青,他们重聚圣水人家的“知青办公室”,点评上世纪70年代的老报纸和老画片,众人围在炕头,分享炖蚕肉、炸雄蛾、碧流河的川丁鱼,喝山庄自酿的山葡萄酒。

圣水人家的山葡萄酒产品,带动了本村的山葡萄种植业。走进圣水人家的百亩山葡萄种植基地,一串串山葡萄鲜艳欲滴,人们穿梭其中,采摘着收获。  “我们村现在有18户农民种植山葡萄共36亩,每亩种植300棵、年产3000公斤、收入1.2万元,每亩年收入比以前种植玉米高出1.1万元。  ”种植户说。

游客来我们村,既可观赏真山真水,又可品尝山野菜、山蘑菇、山榛子、散养鸡蛋、黑猪肉、溜达鸡、碧流河鱼、山羊肉等山珍美味。村民种植的谷子、玉米、地瓜等也都做成农家饭供游客享用”,谈到圣水人家乡村旅游度假区对整个村子经济的带动作用,前阎闸村党支部书记王林邦说,乡村游已经和传统的养殖业、种植业融为一体,形成了产业链。

在榜式堡镇道马寺村那个千年来一直以冰沟为名的山沟里,有一眼“古梨冰泉”。曾经的农户已人迁院寂,经能工巧匠妙手点拨,豪华的别墅和村居小筑错落于山沟间,成了冰泉山庄。山庄始建于2012年6月,累计投资5000万元,每年5月初开始营业,11月份停业,接待游客1万余人。

榜式堡镇土地特征为  “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主要以玉米种植、水果栽培、绒山羊养殖、柞蚕放养为主,辽宁省绒山羊原种场坐落在这里,柞蚕放养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被誉为全国柞蚕丝绢第一镇。榜式堡镇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既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又富了农家、店家。

冰泉山庄成立以来,全部从本地聘用农民上岗,现在固定员工30余人,工程基建期间兼职及日工人员可达百余名,固定员工年收入平均3.5万元。随着二期及三期工程的建设,就业容量可增至百人。

冰泉山庄还建立了农户合作对接模式,充分让农民得到实惠。山庄所需农副产品均从农户手中采购,如:溜达鸡、笨鸡蛋、黑毛猪、山野菜、山榛子等。以往这里的农民都要到30公里以外的盖州城区去贩卖,而且还卖不到理想的价钱,而今他们可以就地销售了,数十户山庄的供应户每月平均增加3000元收入。

盖州市提出,立足东部山区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全力推进生态山庄建设,通过生态山庄吸引大量游客到东部山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从而盘活农村土地、生态、宅院、人力、文化资源,促进农村资源与外来资本结合,实现一产向三产转变、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农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变、农村向城镇化转变,进而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生态山庄打造成为引导东部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年初,包括圣水人家、冰泉山庄在内的28个山庄被列入盖州市的统筹发展规划,到目前营业或在建的山庄超过40家,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参展今年营口市农博会的62家农产品企业也将就地打造山庄。但是,“28山庄”的名字,将作为盖州的一个旅游品牌一直沿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