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报】辽东天然林保护工程记事(上)

30.12.2015  11:41
  4500多万亩森林、每年涵养水源120多亿吨、为10个城市提供了80%饮用水……这是一笔无法估值的生态红利,它来自于辽东山区,更来自于14年前实施、持之以恒的辽东天然林保护工程。
  我们能想象得到,因为禁伐,基层干部群众当年的不解、担当和巨大牺牲。如今,被天然林保护工程“”出来的新辽东,不仅仅绿了山川,也鼓起了乡亲们的腰袋子。
  这正契合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山清水秀的辽东,为辽宁步入“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生态保障与民生保障。
  今起,本报分上下篇推出特别报道——《辽东天然林保护工程记事》,以飨读者。
  缺水
  2001年,全省地下水位比上年下降7米,4万口水井打不出水,其中2万多口水井报废; 沈阳“水源地”,实际库容为19.3亿立方米的大伙房水库下降到不足2亿立方米。因为缺水,全省商业用水、工业用水、居民用水和农业用水各减少30%。
  据有关部门当时统计,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辽东山区的天然林每年都人为地以近50万亩的速度
  减少!
  禁伐
  面对这个被简化为“天保工程”的禁伐令,犯难的不仅仅是地方的领导干部们,当时的普通农民对这件事更是一百个不赞成。
  桓仁满族自治县八里甸子镇一位老村干部就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村里好多人就堵着村委会的门质问村干部:林子都封了,木头也不让砍了,我们烧什么?我们吃什么?当年,在辽东山区任何一个村子,都能听到农民们
  这样的质问。
  补贴
  有一件事,辽宁人可以为之自豪。因为没纳入国家支持范围,辽宁实施辽东天然林禁伐这一浩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主要靠自己投入巨额财政资金。所以,全国唯一省级自费天然林保护工程在辽宁。
  2001年,省政府对辽东9县(市)实行每亩3.5元的天然林禁伐财政补贴。2010年,又将每亩每年的补偿标准提高到5元。
  名词
  辽东天然林保护工程
  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两次特大洪灾,让人们尝到了生态破坏的恶果。洪水退去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发[1998]15号)中关于“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森工企业转向营林管护”的精神,国家林业局编制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经过两年试点,2000年10月国家正式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
  辽宁不是国有林区,无法纳入全国的天然林保护范围。但当时的辽宁,特别是东部山区的天然林破坏严重,乱砍滥伐、乱垦滥牧、毁林种参、柞蚕养殖,使全省生态状况日趋恶化。有人曾开玩笑说,辽东山区有些地方的山头就像被推子推过一样,到处是“阴阳头”、“挂花地”。
  2001年,辽宁省把目光投向以辽东山区为主的全省天然林区,启动全国唯一的省级自费“天保工程”,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2002年1月,省政府出台《关于禁止对天然林进行商业性采伐的通知》,以从根本上扭转全省天然林资源数量、质量不断下滑的趋势,全面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一场大雪让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的沟沟岔岔披上了银装,但山区的林海里偶尔还会有一片深绿。
  走进炊烟袅袅的长甸镇苏甸村,村民张玉军正和家人安静地吃着晚饭。蚕把式出身的张玉军为了今年的好收成,不知累地在自家桃园忙活了大半年。当然,在他眼里,桃园的活比蚕场的活省劲儿。早些年,苏甸村的800多户人家大多靠养蚕为生。每年放蚕时,大家伙都想办法多放几把,因为一个蚕场连放蚕带打柴,要养一大家子人。说起放蚕的日子,张玉军感慨:“那时候才真叫累!
  2001年的时候,长甸镇的山地都要改造成公益林,苏甸村集体的、个人的蚕场大多沙化严重,都要退蚕还林。后来,长甸镇组织全镇农民发展银白桃,慢慢的,张玉军就有了自己的桃园。再后来,苏甸村成立了银白桃产业合作社,张玉军和村里400多户乡亲踊跃入社。
  在辽东山区,像张玉军家这样生活的变迁是一件很平常的事。14年前实施的辽东天然林保护工程,再造了辽东的生态环境。山清水秀的辽东不但为辽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也改变了张玉军们的生活。
  天然林每年都人为地以近50万亩的速度减少
  辽东是辽宁的水源基地。辽东的山,集中了全省80%的森林资源,90%的天然林。大伙房、观音阁、汤河等大型水库都坐落在辽东的群山中。每年它涵养水源120多亿吨,为沈阳、大连、鞍山等10个城市提供生活、工业用水70亿吨,占这10个城市年用水量的80%以上,发挥生态、社会效益超过330亿元。有人形象地说,辽东的山水养育了大半个辽宁。
  辽东是辽宁的绿色屏障。辽东的山,承载着4500多万亩绿油油的森林,从铁岭市的西丰县向南,越过抚顺市的清原满族自治县、抚顺县、新宾满族自治县和本溪市的桓仁满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再向南越过丹东市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凤城市和鞍山市的岫岩满族自治县才停下脚步。它如同一座绿色长城,为辽宁遮风避雨。
  到了2001年,辽东出了问题。出了问题的辽东影响着辽宁。这一年,全省地下水位比上年下降7米,4万口水井打不出水,其中2万多口水井报废;沈阳“水源地”,实际库容为19.3亿立方米的大伙房水库下降到不足2亿立方米。迫于缺水之痛,省政府作出决定,全省商业用水、工业用水、居民用水和农业用水各减少30%。
  辽宁缺水,辽东有责。据有关部门当时统计,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辽东土壤沙化面积逐年增加,水源涵养功能和水土保持功能下降,辽东山区的天然林每年都人为地以近50万亩的速度减少!
  宽甸县、桓仁县、抚顺县的表现尤为突出。
  这三个“林业大县”有林地1396.2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21.89%。“林业大县”的发展模式也几近相同,家家吃林,村村靠林。最多的时候,每个县都有大大小小的木材加工厂三四百家。庞大的木材加工群体,把一次性筷子、密度板、马桶盖、地板等木材制成品,还有大量的原木,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外。那时候,“木头经济”是辽东各个县(市)的共同特征。只是“木头经济”一年要吃掉多少林地,没人能说出准确的数字。
  回到上世纪80年代,辽东各地都在做两件大事:毁林种参、扩大蚕场。当时,在辽东山区最多见的是山坡上东一块西一块“斑秃”的撂荒地。那是种植人参轮作后的荒地。人参破坏地力,种过人参的地,草都不愿意长。同时,盲目、过量地放蚕,严重破坏了辽东的天然林。辽宁90%的柞蚕产自辽东,辽东600万亩柞蚕中,极易沙化的蚕场又占60%。2000年以前的情况是,很多蚕农看重眼前利益,养蚕不养树,蚕场也当做柴场用。丹东市林业部门算过一笔账,丹东林区正常年产柴量为100多万吨,全市几十万农户一年生活烧柴200多万吨。近100万吨的烧柴缺口就靠砍伐树木、提前更新蚕场来解决。
  问题堆积到一起,就不是辽东自身的问题,而是辽宁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解决,最终消失的不只是辽东的林地,还有辽宁的未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省推出了辽东天然林禁伐的战略构想。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取舍过程。辽东是“三辽贫困地区”之一,这里还有三个“林业大县”。当时,这三个县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人均GDP不足万元,财政上入不敷出,靠补贴才能过日子。
  辽东的“木头经济”和“要饭财政”,决定了辽东各县(市)不管是发展还是吃饭,都扔不下“林业”这个拐棍。如果真的没有了这个拐棍可扶,对于辽东的发展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省林业厅一位老领导,参与了辽东天然林禁伐工程从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回忆当年,这位老领导始终沉浸在无尽的深情之中。实施辽东天然林保护工程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辽东9个县(市)的经济和数百万农民的生活,这让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难之又难。但再难,这项工作也必须做。省委、省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辽宁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辽东的生态环境为代价。要保护好辽东的生态环境,就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和决心。
  在大局与局部之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辽宁选择了前者。200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辽东天然林禁止商业性采伐,并为此出台正式文件。之后,辽东进入至今已长达15年的天然林禁伐时期。
  市领导直接质问:你对这件事能不能别太积极
  面对这个被简化为“天保工程”的禁伐令,辽东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心情复杂。
  因为责任感,他们认为辽东天然林禁伐势在必行;因为地方利益,他们认为辽东林业资源应该充分利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交织在一起,一些地方的决策者一时间进退两难。
  记者专程到辽东采访一位已经退休的市林业局局长。在前往这位老局长家的路上,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年为了实施“天保工程”,老局长没少挨市领导的“训斥”。那时候,每次汇报落实“天保工程”计划,市领导都不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干脆就直接质问他:你对这事能不能别太积极?
  和这位老林业局局长说起那些往事,他说他能理解市领导当时的心情。林子不让伐了,全市农村经济转型的拉动力在哪?全市几十万吃“林业饭”的农民返贫了怎么办?
  记者告诉他,当年曾经在辽东一县主抓林业工作的副县长,至今还对“天保工程”持保留态度。那位副县长坚持认为,辽东山区最大的资源优势是林业,彻底禁伐,等于因噎废食。不实施经营性开发利用,必然影响辽东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老局长说,当时一些县区领导都持这样的观点。那时候,经济发展是头等大事,经济指标上不去可了不得。而实行天然林禁伐,在短时间内确实会让一部分经济指标下滑。但让人感动的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认真执行省里的禁伐令。
  其实,犯难的不仅仅是地方的领导干部们,当时的普通农民对这件事更是一百个不赞成。桓仁县八里甸子镇一位老村干部清楚地记得,当时村里好多人就堵着村委会的门质问村干部:林子都封了,木头也不让砍了,我们烧什么?我们吃什么?当年,在辽东山区任何一个村子,都能听到农民们这样的质问。
  宽甸县有6个国有林场。2000年全县国有林场采伐量约3万立方米,收入547万元。2001年采伐量只有1.2万立方米,多为抚育性采伐,收入196万元。6个国有林场全部亏损,之后便再也没有靠林木翻过身来。
  与宽甸县相邻的桓仁县也是如此。桓仁县八里甸子镇“九五”期间林业收入占全镇总收入的96%,涉林产业劳动力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93%。
  面对这样的辽东,实行封山禁伐需要勇气,实施产业转移需要气魄。地方的经济发展,百姓的切身利益,都让他们难下决断。当然,责任感和事业心还是放在首位的。尽管有不舍,尽管有难处,但是,当辽东天然林禁伐战略开始实施后,辽东的干部群众,没有讲条件。他们心里明白,辽东的树,辽东的林,不只属于辽东某一个市,更不只属于辽东某一个县。辽东属于辽宁。
  宽甸县是从关闭木材加工厂拉开“天保工程”大幕的。损失虽然巨大,但也必须关闭。到2003年6月,全县木材加工厂共关闭210家。县里的态度旗帜鲜明,全县22个乡镇每个乡镇只允许有一家木材加工厂。
  为了控制林下水土流失,改善大伙房水库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抚顺、新宾、清原3县关闭150多家造纸和化工企业。抚顺县调整水库上游区域水土流失的防治思路,在社河流域中上游项目试点区域内25度以上坡耕地及贫瘠地块全部采取退耕还林,陆续退耕还林1.6万亩。新宾县永久性停止山地种参。
  在辽东,与林业相关联的企业成批成批地关闭、转产,所有以木材为原材料的产品几乎在一夜间工夫便退出市场。依林而生的近百家国有林场“集体”经历了企业亏损、转行,职工下岗、转岗的阵痛。本溪满族自治县林业总场负责人回忆当年国有林场的困境:大部分基层林场职工都实行岗位工资,月工资仅四五百元,只有档案工资的50%左右。
  那些依赖林木谋生的农民,让各级政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据宽甸县统计,全县9000多户种植食用菌的农民,断绝了锯末子、架杆等原料,年纯收入减少4500万元;岫岩县180万亩水土流失和沙化残次蚕场退蚕还林导致部分蚕农返贫。一“退”一“”,全县蚕农年减少收入超过3000万元。
  自费保护天然林,辽宁人可以引以为自豪
  有一件事,辽宁人可以为之自豪。
  因为没纳入国家支持范围,辽宁实施辽东天然林禁伐这一浩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主要靠自己投入巨额财政资金。所以,全国唯一省级自费天然林保护工程在辽宁。“全国唯一”体现的是辽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心。这种信心源于辽宁坚定地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上。有了青山绿水,便有了辽宁的未来。
  2001年之后,省政府对辽东9县(市)实行每亩3.5元的天然林禁伐财政补贴。2010年,又将每亩每年的补偿标准提高到5元。财政资金的投入,是要解决天然林禁伐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这其中有安排省级天然林经营抚育专项资金,加大对林地经济的扶持力度和林产品加工业等后续产业的资金投入额度。还有一个是增加农村新能源开发的补贴资金。
  财政补贴所要解决的一个是生活问题,一个是生产问题。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两个关键性问题解决得都很好。好就好在其看清楚了辽东农民需要的是什么,辽东天然林禁伐的着重点在哪里。
  辽东山区农民做饭、烧炕烧薪柴,烧薪柴就要消耗大量林木资源。据相关部门的粗略统计,辽东山区一年农民烧薪柴要消耗接近1000万吨林木资源。天然林禁伐,等于逼着辽东必须用新能源资源来满足山区农民的生活需要。
  当时,沼气池、太阳能房、节能炕和秸秆气化等新能源技术还很难走进广大农村。辽东天然林禁伐成败与否,农民生活烧柴问题能否解决当数关键。在实施辽东天然林保护工程前5年里,省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投向辽东的4亿多元补贴资金中,近一半用于补贴、扶持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政府的大力支持,确保新能源技术在辽东山区迅速推广开来。
  本溪农村利用秸秆、稻壳、蒿草、林业加工废弃物等原料,发展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先后建设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工程30处,受益农户5000余户。本溪县碱厂村村干部算过一笔账,以村里一户三口家庭计算,每日使用4立方米,每月费用27元。而之前使用的液化气罐平均每月花费45元,这样算来,一户三口之家使用生物质气化燃气比使用液化气罐每月能节省费用18元。
  再说清原县。2001年之后的5年间,清原县完成节柴改灶8.3万个,每年节省林木资源7万立方米,保护林地3.5万亩。南山城镇大北岔村秸秆气化站连通全村家家户户,一年就节省木材2000多立方米。
  辽东以新能源建设的方式进行“炕灶革命”,5年间农民年烧柴量就下降近50%。
  到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第10个年头,辽宁省财政累计投入16.3亿元。2002年,累计安排5.1亿元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东部9个天然林重点分布县弥补天保财政减收;2006年累计投入2.4亿元,扶持东部9个重点县(市)的发展林地经济特色产业;2008年累计安排4.5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对东部重点生态区域各县(市)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巨额的财政资金投入,有效地控制了森林资源的人为消耗,确保了森林面积大幅度增长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那个时候,辽东天然林面积已经达到4559万亩,蓄积量1.4亿立方米。受到补偿保护的天然林面积已达到3846万亩,蓄积达到1.18亿立方米,与10年前的3524万亩和9074万立方米相比较,分别增长了9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辽东天然林禁伐“”出一个新辽东!
  深秋,本溪。
  走进山区,放眼望去,层林尽染。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出来的新辽东不仅仅是多了森林,绿了山川,还创造出了发展的机遇,辽东各地更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宽甸、本溪、桓仁等重点林业林业产值每年都以20%至30%的速度递增。同行的本溪县林业局的一位领导如数家珍般地对记者说:这几年,本溪县和桓仁县林业产值都突破了40亿元,农民人均涉林收入也都超过农村人均纯收入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