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报】阜新种树莓不想只卖原材料

27.11.2015  13:39
  
提要
  树莓果很娇嫩,成熟后 3天不摘就烂掉,摘下3小时不入冷库就融掉。但是,树莓有着巨大的市场——国内的国际的。
  10年,阜新人为了自己理想中的树莓坚持着挺过了最黑暗的瓶颈期。
  现在,他们要把自己的树莓产业做大做强。
  眼下,他们正准备一点点拉长树莓产业链。
  词条
  树莓
  一种直立灌木,果实由很多小果粒组成,近球形或卵球形。我国传统中医称之为“覆盆子”,具有广泛的药疗价值。树莓也被国际市场看好,在欧美等地被视为“果中之王”。
  引子
  11月24日下午,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富荣镇鲁家荒村千亩树莓基地旁,阜新桑港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土建工程仍在进行。
  阜新地区位于北纬42°,且雨季鲜有连雨天,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适合树莓栽培和采摘生产的地区之一。“前两天,我刚从山东威海的树莓深加工企业参观考察回来,这不是牵挂施工进度吗,一回来就到这儿来了。”桑港集团董事长桑虎对旗下的这家公司非常重视,“厂区东侧的冷库和南面的树莓产品研发楼进度挺快,西侧的树莓深加工车间也可以挖地基了。”看到阜新县树莓产业的巨大商机,浙商桑虎果断投资建厂,并租地种植了千亩树莓。
  现在,阜新县已经有了2万亩的树莓种植规模。为了这项朝阳产业,他们付出了10年的艰辛。起起落落间,有过教训,也积累了经验。未来,这项产业还要做大做强。
  阜新县的树莓冷库“吃不饱
  11月24日上午,阜新县林业局副局长、县果树站站长赵国志带记者去看树莓种植基地。路边,记者看到一幢方方正正的大库房。
  “这是树莓种植大户马宪明自己建的冷库。”赵国志说,“我们全县的树莓种植基地多数集中在富荣镇和建设镇,主要由大户和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建设,他们多数都自建了冷库。
  建冷库不但可以解决树莓鲜果不易保存的问题,也能轻松提高树莓的附加值。在富荣镇的辽宁金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冷藏库内,公司董事长王浩引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冷库存储的树莓果每吨市场价已达到1.5万元,每斤7.5元,比夏季刚摘果时每斤上涨4.5元。
  有了冷库,阜新的树莓可以销得更远了,绝大多数树莓冻果用于出口。 “我县今年的树莓基本上都让德国客商买走了,现在正在海上运输呢,这一两天也就该到港了。 ”阜新县林业科技示范中心主任齐金海说,“我们中心的冷库也往外出口,库房容量不小,但收的树莓却不太多,本来打算收300吨的,钱都准备好了,结果只收上来100吨,吃不饱啊!
  “吃不饱”的不只是冷库,要想发展树莓深加工,也需要一定的产量来保障。
  为支持树莓产业发展,阜新县政府结合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出台了树莓发展的优惠政策——对于达到集中连片规模的树莓栽植地块,在享受省林业厅每亩600元补助的基础上,县政府每亩增加补助1310元,含苗木、架材、铁线、栽植等费用;面积集中连片超过33.3公顷(500亩)的给予水电路配套。
  国际市场95%的树莓果进行深加工
  “来,兄弟,尝尝咱自己酿的树莓酒,甜酸适中,尝一口,美到嘴;尝两口,不后悔!”在富荣镇宝日殿村静林树莓种植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杨静林邀请记者品尝自家的树莓酒。
  静林树莓合作社是富荣镇发展树莓产业为数不多的第一批抢滩登陆的合作社,社员们通过借鉴以往酿葡萄酒的经验,仿效着酿树莓酒。现在,他们酿的树莓酒已走上十里八村农户家的餐桌。尽管酒的包装还不够漂亮,但它不含添加剂和防腐剂。
  “我们干农业的人,穷了几千年,到了该改变命运的时候了。改变命运靠什么?就靠我们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 ”在阜新参加我省第九届学术年会暨辽宁阜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论坛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表示,“现代农业,就是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为特征、为标志的农业。
  国际市场95%的树莓果进入深加工领域,5%进入鲜食领域,树莓的鲜果售价为7—8美元/千克,冷冻果售价为2.5—2.8美元/千克。目前,阜新的树莓大部分通过冷冻贮藏,以速冻果销售,深加工的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而树莓深加工业前景广阔,也绝非部分阜新农户在家酿的树莓酒、一些小企业制的树莓饮料而已。当前,全球树莓加工产品已达100多类、数千品种,形成遍及全球的产品供应链。树莓籽可生产药用价值极高的树莓籽油,每吨销售价高达40万美元。英国从树莓茎叶中提取出了饮料添加剂,日本提取出树莓酮。
  据美国农业部小浆果研究中心和美国华盛顿州红树莓委员会的市场分析,树莓世界市场的供求平衡量应为200万吨,市场缺口依然巨大,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淘汰“澳洲红”培育自己的种苗
  11月25日,记者套上无菌鞋套,隔着玻璃参观组培室。只见接种人员坐在无菌超净工作台上,用接种剪子和镊子将一株小树莓苗分成几段,插入培养瓶。
  5年前,阜新县林业科技示范中心开始建组培室,开始在种苗上下功夫——一定要培育出最适合本地的树莓种苗。
  之所以这么下力,源于农户当年那“几大碗眼泪”。
  2004年,阜新县富荣镇招商引进阜新三马科贸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在黑帝庙村租地1040亩,兴建树莓示范基地。这片千余亩的树莓园成为全县树莓产业的起点。
  第二年,这个基地收获鲜果60吨,卖了30多万元。
  消息很快传遍全镇,各村纷纷开始种树莓。
  可是,农户并未掌握成形的技术,只是采用从卖苗者口传心授中学到的种植技术土法上马,结果,近七成地块树莓成活率低,侥幸活下来的树莓产量也不高。
  阜新县林业科技示范中心主任齐金海说,作为单季莓,由于冬季需覆土防寒,每亩地生产成本比无需防寒作业的双季莓增加300元至400元,而且果粒小、产量低,在销售环节每亩又比新引进的海尔特兹等优质品种少收入400元至500元左右。因此,当年的主打品种——澳洲红,如今在阜新地区已沦为淘汰品种。
  更严重的是,农户们对树莓产业链缺乏清醒认识。
  原来,树莓果是一种娇贵的果品,成熟后3天不采摘就将腐烂变质;采摘后3小时不冷藏,就将慢慢融化。
  另外,树莓果小且密实,很难采摘。买苗、雇工已经花去了树莓户80%的积蓄,大家无力再雇人采摘树莓果。
  由于富荣镇树莓产量太少,一些长期从事树莓冷藏和运输的企业不愿意长途跋涉来收果。
  “没招儿啊!只能看着树莓果儿烂到地里,我和我媳妇儿眼泪流了能有几大碗! ”喇嘛营子村村民贤长青这样形容当时绝望的心情。
  陆陆续续的,90%的农户退出了,他们含泪扯下昔日亲得儿女似的树莓秧,伤心地挥别了自己的树莓梦。就连一度被标榜为产业领军企业的“三马科贸”也把辛辛苦苦建起来的树莓基地拱手转让他人。
  流汗又流泪,阜新人却未轻言放弃。 2012年,他们成功育出性状良好的组培苗。
  “这里面是超净接种工作区,当‘外植体’长满培养瓶后,就可以将其剪成小段转入到新的增殖培养基中。 ”组培室技术员舒红告诉记者,“三段为一簇,每瓶6簇。长满后重复操作,这样一代一代地继续下去,就形成了树莓组织苗的无性繁殖体系。
  记者看到,这里繁殖的树莓苗不仅苗壮苗齐,所选的品种也更加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可供选择的品种也多起来。
  树莓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采摘每人每天只能摘35公斤左右。因为采摘时间长,采摘季节与农民秋收冲突,劳动力价格上扬,无形中增加了采摘成本。
  县林业科技示范中心主任齐金海说,美国树莓栽植面积近几年不断下降,也与人工采摘成本过高有关。
  采摘这一关,始终是制约树莓产业发展的一道坎。
  目前,阜新市科技局已会同有关农机生产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着手研制树莓采摘机。
  今年的树莓采摘时节,他们的“树莓采摘机”样机,已在阜新县的阜新镇树莓生产地块上小范围进行了试用。目前,研制人员正在进一步调试中。
  由于树莓种植过程中的其他环节均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只要采摘机试用成功,树莓产业就有望实现“工厂化”。□李 辉/本报记者/郭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