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脆人”男孩 带着妈上大学

24.11.2014  14:47

  妈妈在给韩少羽扎针。记者 黄智博 摄

  身体不能有任何出血点,否则便难以止血;发病时关节疼痛,犹如骨肉剥离万箭穿心……因为患上血友病,年仅20岁的韩少羽(化名),从小便忍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他也在磨练中学会了坚强和勇敢。他付出了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参加高考,并从葫芦岛农村老家考到辽阳上大学。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从未走出过山沟的母亲选择来辽阳陪读。

   得“怪病”最怕身上破口

  血友病因其发病率较低不被大家所熟知,但在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读大一的韩少羽,却对这种“罕见怪病”再熟悉不过。身高一米七多的他十分瘦弱,健谈的个性彰显出他帅气阳光的大男孩本质。从韩少羽记事起,他就知道自己的身体和别人不一样,稍微碰撞到关节都会反复出血。由于身患疾病,让他既不能长坐、也不能久站,更不能远距离行走,最怕的就是皮肤受伤破口。虽然身体“脆弱”,但生活的磨难却让韩少羽有着一颗勇敢、坚强的心。

  昨日上午,韩少羽因为发病,身体的各个关节因出血而逐渐肿了起来。为了不耽误课程,他仍然坚持把课上完。中午放学,他立即回到寝室,给母亲打了电话。下午,在母亲忙过工作后,急忙跑到他的寝室。此时,韩少羽发病的症状加重,疼得他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滑落。看到儿子难受的样子,母亲的心都碎了。母亲熟练地拿出各种针管、药品,开始给韩少羽注射“凝血八因子”缓解病痛。

   农村母亲充当贴身“护士”

  时间已经接近下午两点,母亲在韩少羽的右手上扎第一针,但没有成功。看到儿子的痛苦,她又立即扎下了第二针,仍然没有成功。无奈之下,她又扎下了第三针。母亲说,“我扎针也是后学的,第一次就扎了八针才成功。没办法,为了省钱。”

  据了解,韩少羽出生在葫芦岛市南票区缸窑岭镇下五家子村大东沟屯,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他还有一个哥哥,也是血友病患者,同时患有脑瘫,因为治疗不及时导致下肢瘫痪。无论哥俩哪个发病,都要注射两瓶凝血八因子,至少需要八百元,而且每个月都要注射四五次。然而祸不单行,韩少羽的父亲近些年为了多挣些钱又得了矽肺,奶奶还瘫痪在床。家里的所有活计和生活来源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每月高额的治疗费用,让这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庭债台高筑,不堪重负。为了节省开支,哥哥主动把药让给相对“健康”能读书的韩少羽,自己则用冰袋冷敷,强忍着病痛。“两个都是我亲生的,有时看着老大疼得在床上直喊,我的心都碎了。”母亲强忍泪水说。

  连扎了三针都没有成功,母亲有些怯手。“妈,你别着急,我还挺得住,你先缓缓。”韩少羽安慰着母亲说。“好吧。儿子你先忍忍,下一针,妈肯定成功。”母亲心疼地说。过了两分钟,母亲拿起韩少羽的右手说,“试试这只手吧。”可是无论母亲用针头在韩少羽的皮下如何剜,都扎不进去血管,一连又试了两针还是如此。

  母亲恍然大悟地说,“儿子,你今天是不是又没舍得吃饭。”韩少羽紧闭着双眼,表情痛苦,嘴里挤出两个字:“没有”。母亲听到生气地责备道,“不吃饭身体怎么行。再说,总是扎不进去,这药若是失效了可是好几百块钱啊。”为了不让药失效,母亲只能左右手不断地试验,第九针终于成功。

   求知的渴望感动学校师生

  因为患病,韩少羽的求学之路坎坷不断,但“走出大山”的坚持让他冲破层层难关。“我们家几代农民,都生活在大山沟里,既然孩子想读书走出大山,虽然很心疼他的身体,但还是非常支持他。”韩少羽的母亲说。

  韩少羽的母亲今年只有46岁,面相却很苍老,满头的白发透着为了这个家的艰辛。在韩少羽读小学和初中时,因为距离家不是很远,母亲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骑着自行车带他上下学。有时少羽犯病不能上学,母亲便代替他上学听课、记笔记,回来再给他讲。等读到了高中要到镇里去读书,母亲不得不带着两个有病的孩子,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彩钢房陪读,后来又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在学校附近租了平房,一边打工一边照顾他们。

  今年,韩少羽考入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了照顾具有“特殊体质”的他,从未离开过农村的母亲不得不离开熟悉的老家,来到陌生的城市辽阳。

  韩少羽求学的经历,老师们感动不已。据信息工程系党总支书记王艳东介绍,学校领导在了解他的情况后,为韩少羽减免了在校期间的所有学费、住宿费等相关费用,给他申报了国家一等助学金,并帮他办理了特种病医疗保险。同时学校给他的母亲在食堂安排了一份工作,还为她提供了免费的宿舍,以方便她随时照顾孩子。由于韩少羽所学专业需要使用电脑,他所在的信息工程系的老师们,以及学院领导和老师们还筹集了8000多元钱,帮他购买笔记本电脑。现在,韩少羽参加了系编辑部工作,并当选班级的宣传委员,学习非常刻苦,得到各科老师的称赞。

  王艳东说,“我们感念于一位病儿母亲的艰辛和伟大,更感动于韩少羽同学对抗病魔的乐观与坚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帮他渡过难关,助他完成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