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朵最美的格桑花

02.09.2016  11:36

  盛夏的西藏天蓝、水清,在海拔4500多米的羌塘高原上,草地像绿毯伸向远方,白色的羊群点缀其间,风景秀美如画。

  那曲,位于藏北,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地区,因地广人稀、高寒缺氧,被称为“生命禁区”。

  2015年8月,为响应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号召,辽宁派出了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队伍,21位白衣天使从远隔4000公里之外的辽宁踏上了雪域高原,他们用手术刀在“生命禁区”划出了无私奉献的轨迹,用仁心仁术汇聚的暖流,融化着患者们心中郁积的“坚冰”。

  “组团式”医疗援藏一年来,辽宁援藏医生开展的颈椎骨折固定术、新生儿换血技术、子宫及双侧附件全切术、小儿麻醉等多项技术填补了藏北医疗史上的空白,并创造了那曲地区手术患者年龄纪录和抢救的奇迹。

  一年来,那曲地区人民医院诊疗病患5100多人,开展手术138例;患者死亡率下降40%以上,治愈率提升30%以上。

  都说格桑花是西藏最美的花,那曲的百姓说,辽宁援藏医疗队便是羌塘高原上绽放的那朵最美的格桑花。  

   杏林春暖 藏汉同心结下深情厚谊   

  听说辽宁的援藏医生要走了,8月9日一大早,52岁的牧民次仁玉珠就给陈英汉打来电话,非得邀请“陈医生到家里做客,再献一次哈达”。

  说起和陈医生的故事,次仁的儿子十分动情,“母亲因为更年期,子宫大出血,情况非常危险,转去拉萨已经来不及了,刚好辽宁的援藏专家陈医生在这里进行诊疗,说不用去拉萨了,并且很快做了手术。术后痊愈得非常快,陈医生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如今,次仁一家和陈英汉已经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在他们的眼中,陈医生就像家里人一样。只要有空儿,次仁就给陈英汉打电话,嘘寒问暖。陈英汉笑着说:“他们一家非常相信我,连老太太的女儿做剖宫产手术,也非得让我主刀。

  同样,在76岁的藏族老人旺九眼中,来自大连的援藏医生袁亮更像“活菩萨”。

  去年7月的一天,老人不小心从床上掉了下来,造成右侧股骨干开放性骨折,右股骨骨折端戳出皮外,由于老人还伴有肺栓塞和双下肢静脉血栓,在那曲地区,所有医院看到老人都直“摇头”。

  老人来院诊疗时,恰巧辽宁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那曲地区卫生局副局长李春山在现场,他回忆说:“当时这个手术的风险很高,随时可能引发肺栓塞等病症,通俗点说,就是老人很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老人不会讲汉语,我在查房时,他的手就紧紧地拉住我的白大褂,看到他消瘦的面孔、痛苦的表情和家属期待的眼神,我们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旺九的主治医生、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外二科副主任袁亮记忆犹新。   

  为确保旺九老人手术顺利进行,袁亮带领呼吸专家孔德磊、循环专家李忠强和麻醉专家王丙海等进行会诊,李春山则带领着辽宁“组团式”医疗队的援藏医生们做了详细的预案。

  经过周密安排,各科室齐心合力,旺九老人的手术开始了,高强度的手术工作以及高原高寒缺氧的环境都给手术增加了难度。手术中,刚到高原第三天的袁亮心率达到每分钟200次,从麻醉到手术结束一共持续3个多小时,他强忍着高原反应,以娴熟的技术顺利完成了手术。

  下了手术台,袁亮就跑到了邻近的休息间吸氧,“当时感到头疼欲裂,腹内翻江倒海般难受,浑身没有力气,口唇和脸都变成了绛紫色。

  一个小时后,身体刚刚好转的袁亮听到护士的叫喊声,马上飞奔到旺九老人的病床前。旺九老人术后发生了新的栓塞。危急时刻,孔德磊、李忠强、王丙海等9名援藏医生应声赶来。经过4个小时的抢救,援藏医生们化解了一次次危机,旺九老人最终转危为安。

  两周后,在老人出院前,旺九的儿子给袁亮献上了金色的哈达,藏族医生次旺仁增翻译说,金色哈达表达的是最真挚的谢意。

  此时此刻,援藏医生们还不知道,他们不仅创造了生命奇迹,也创造了那曲地区人民医院重大手术最高年龄纪录。  

   组团式”援藏高原上硬拼“真功夫

  在历经两个多小时的换血手术后,藏民米琼刚出生12天的女儿获得了新生。

  8月15日下午,第二批援藏医生、那曲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李玖军带着医护人员像往常一样例行查房,走到三号病房时,护士报告,1号床位的孩子出现意识状态不好,呼吸不规律。李玖军立即对这个胎龄只有33周、体重只有4斤的早产儿进行了详细诊疗,凭着多年的儿科急诊急救经验,他初步判断,孩子患上了高胆红素脑病可能导致核黄疸,如果存活,今后孩子会发生脑瘫、癫痫、智力障碍,而最有效的治疗办法就是进行全血置换,将孩子体内过多的胆红素换出去,减轻后遗症的发生程度。

  李玖军迅速做出了换血的决定,但是那曲地区人民医院没有血库,输血困难,幸好孩子爸爸和孩子同型血,配型成功,解决了血源的问题。接下来,他通过外周动脉抽血、外周静脉输血的方式,同量同步的办法换血200毫升,历时两个多小时的换血手术,随着孩子呼吸平稳、一声清脆的啼哭宣告成功。

  对如此小胎龄早产儿实施换血手术,在4500米海拔的那曲乃至西藏都是首例,也填补了那曲地区人民医院新生儿救治技术的空白。

  走下手术台,这位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专家说:“因为早产儿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换血速度过快,孩子容易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脑出血等并发症,还容易出现感染。因此,风险巨大,但是为了救孩子,就得冒险。

  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樊辉不无感慨地说,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更考验我们辽宁援藏医生的“真功夫”。所以,辽宁省两次选派人员,都会充分考虑内科、外科、麻醉、病理等医护人员的合理搭配,“组团式”援藏恰恰体现了这个优势。

  去年9月5日深夜,那曲县罗马镇的泽吉因肠梗阻坏死穿孔而引发腹部剧烈疼痛入院,死神随时会夺走她39岁的年轻生命。我省首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迅速行动,在普外科教授王宁的带领下,各科专家通力配合,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为病人实施了急诊开腹手术,终于将泽吉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今年“六一”儿童节,13岁的扎西跟爸爸到山上挖虫草,遭到黑熊攻击,拉到那曲地区人民医院时,孩子的腹部全部被咬烂,肠子外露,腿部两块肌肉被熊爪生生撕掉,出现出血性休克,已经生命垂危。放弃意味着死亡,为了挽救这名藏族孩子的生命,又是辽宁援藏医疗专家们通力配合,在两天内连续做了两个大手术,让命悬一线的扎西得以重生。

  直到今天,第二批援藏医生姜洪磊对到达那曲的第一台手术仍记忆深刻,8月初,来自上海的自驾游车辆发生了车祸,造成了三死一伤的事故,唯一幸存的伤员被紧急拉到了那曲地区人民医院。由于当地医生以前没有做过肝破裂方面的手术,而把病人转到拉萨救治至少需要6个小时,情况危急之下,医疗队姜洪磊、官彦雷、隋韶光等多名专家立即进行了全科会诊,成功进行了手术。

  第一例颈椎骨折固定术、第一例新生儿换血手术、第一例“腰麻”下进行的“剖宫产”手术……这些在辽宁开展多年且非常成熟的技术,在辽宁援藏医疗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一项项地落地开花。

  “这次援藏老师来了以后,我们的医疗技术很快上了一个台阶,改变了医院多年来‘小病看不好,大病看不了’的局面。”那曲地区人民医院院长方世明感慨地说,党中央的“组团式”援藏政策非常符合地方的实际需要。

   倾囊相授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在那曲已经工作了整整一年,80后的援藏眼科医生唐孟苏无心留恋眼前的高原美景,因为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还有无数的农牧民无法用眼睛看到这些。

  “藏北高原,紫外线特别强烈,白内障患者比例很高,我们下乡普查的数据达到了46.23%。”对于这个普查结果,唐孟苏自己都感到很吃惊,有的时候常常是一家子来看病。

  从嘉黎、索县、巴青,再到最远的双湖县,为了诊疗普查白内障患者,每到月末,唐孟苏都要下到基层问诊,一个来回就要两三天。

  “有的县海拔5000多米,喘气都费劲,睡不着觉,头疼啊!”唐孟苏说,可一看到牧民们对我充满信任的眼神,就啥都忘记了。

  作为那曲地区目前唯一能独立完成白内障眼科手术的医生,唐孟苏最大的心愿是把这项技术留在那曲,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8月9日上午,跟随他走进手术室,目睹了他和藏族医生米玛卓玛、浙江援藏医生李旭东共同为71岁的藏族老人巴地做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全过程。他们戴着口罩,眼睛紧盯着显微镜,所用的手术工具在指中来回传递,配合异常默契,不到一个小时,手术成功完成。

  “以前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援藏医生来了后,手把手教,现在我也能独立完成手术了。”米玛卓玛笑着表示,听说我们医院能做白内障手术,再也不用跑到拉萨去做了,牧民们都非常高兴,预约的手术已经排得满满的。

  此时,在外二科病房,藏族护士们也围到了援藏护士陈晶玉身边,现场听她讲授如何护理重症患者,“给病人吸痰,第一次一定要放在气道里,千万不要放在嘴里,因为口腔有细菌,容易造成肺部感染……

  陈晶玉的细心传授,让工作了16年的藏族护士长尼片很感动,“重症病人的护理工作一直是我们的弱项,她能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真是太好了,这对我们医院将来建设自己的重症监护室一定会大有帮助的。

  在那曲时,恰巧赶上辽宁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与那曲地区人民医院举行“师徒见面会”,在首批21名医疗专家与当地26名医生精准带教的基础上,此次又有30名医护人员找到了自己的师傅。

  远水解不了近渴,打铁还需自身硬。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春山深有感触地说:“着眼那曲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援藏医疗队不光要帮援助医院‘输血’,更要致力提高援助医院自身的‘造血’功能。

  李春山表示,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在辽宁“组团式”医疗队刚来到那曲地区人民医院时,援藏医生们就对各科室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把脉”,重点了解医院在医疗护理、人才建设、医疗设备配备、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同时通过各科室之间横向交流,全面掌握医院整体情况。

  为了传授技术、带好队伍,援藏医生赵成广坚持每天对本科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援藏医生李双拾、李忠强到达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就承担了帮助医院筹建重症医学科的任务,他们从房间设计、管线布局、设备配备、人员组建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建设方案。针对那曲地区人民医院低氧血症客观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运行问题,援藏医生孔德磊、于国强、房凌海、李洪君在入科后,指导相关人员从标本采集、仪器操作、结果分析等方面建立了规范和标准,使得低氧血症这一高原常见危重症诊治工作得以开展。

  一年来,通过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病例讨论等方式,援藏医疗队在医学理念、基本理论、诊疗规范、疑难疾病诊治等方面逐步提高当地科室人员水平,先后开展医疗专题讲座160次,开展教学查房96次。

  通过老师们的精心传授,手麻科洛桑旦增能够独立进行小儿麻醉、椎管内麻醉、全麻、术后镇痛及无痛胃镜等技术操作;骨科的尼玛能够独立完成椎体骨折固定、髋关节置换等复杂手术;外一科主任益西平措能够独立进行腹腔脏器的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很多对我们来说很难的工作,都变得轻车熟路,医院以前不能诊治的疾病可以诊治了,以前不敢做的手术也敢做了。”谈起医院的变化,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外二科主任尼玛欧珠如是说。

  “在辽宁援藏医疗队的支持下,今年内,那曲地区人民医院还要重点完成ICU、脑外和心血管内科三个重点科室的建设,力争用4年左右的时间将我院建成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藏北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那曲地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索朗央金高兴地表示。

  一年时间转瞬即逝,援藏医生们的身上发生了各种变化,有的人黑了,有的人瘦了,有的人头发变白了。采访中,很多援藏医生说,能让他们坚持下来的原因,就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容。

  “心灵所归处,何惧危险藏?为国尽绵力,此生不彷徨!”这是援藏医生赵成广在日记里写下的诗句,也是辽宁“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们内心真实的写照。

  正是因为有他们,才让雪域格桑花开得如此鲜艳!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