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部分墓园到期墓地近三成未续费(图)

01.04.2015  13:27

  清明在即,记者走访发现沈多个公墓出现到期墓无人续费情况

  省殡葬协会:此种情况如何处理暂无相关政策

  墓园中存在不少管理费到期没有续费的墓地-华商晨报华商响网记者张贺然摄

  3月28日,66岁的赵女士一个人提把小锹缓缓走在墓群中。

  刚刚,她为去世多年的父母送来了小糕点,又添了些新土。

  “年年来,就是人越来越少了。”她说,“怕是再过两年我也来不了了……”

   老墓近十年无人祭扫

   墓碑已被土掩埋

  赵女士的父母于10多年前安葬在沈阳市骨灰入土植树纪念林,她每年清明节前后都会来祭扫。只是,陪她来的人逐渐减少。

  “头几年,我和我哥两家人带着儿女们一起来,后来我哥去世了,我爱人也走了,这几年都是儿子开车带我来。”赵女士的话语有些落寞,“去年儿子去了广州,就剩我自己了!”

  “现在我腿脚不太好,体力也一年不如一年,明年我要是不来,老爸老妈……”站在父母墓前的她说不下去了,一声轻微的叹息从嗓间吐出。

  事实上,赵女士想象中的父母墓穴的最后光景,在这个老牌墓园中已经出现。

  在纪念林的几个老区内,可见不少水泥制的墓碑表面风化严重,边缘斑驳,字迹模糊,有的墓碑已经倾斜。显然,这些墓穴已多年无人打理,仿佛隔断了和这个世界的一切联系。

  采访当天,纪念林一名相关负责人手中拿着一张纸陪在记者身边,纸上写着“××区××排××号”等字样,“这几个都是我查到的管理费到期但是一直没有续费的墓穴号。”这位负责人说。

  在她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这几个墓穴前,有的墓碑年久风化,有的连墓碑都不见了,“年久失修应该就是多年无人来祭扫了,而那些墓碑都没了的,有可能是没跟我们打招呼就私自迁走了。”她说。

  根据纸张的标记,记者来到一处墓地。从外表看,这就是块平地,因为其没有任何隆起的土包,不过“平地”上露出一小条白色水泥印,“20多厘米高的水泥墓碑已经被周围的土掩盖了。”这位负责人说,“这墓地至少得有十年八年没有家属来了。”

   记者调查:

   沈阳老牌公墓

   未续费率最高近三成

  沈阳市骨灰入土植树纪念林创办于1989年,20多年来已安葬亡者36万。

  该墓园对于管理费实行分期收取,10年为一个周期,首次购买墓穴免10年管理费,但是据粗略统计,该园目前已到期的墓穴约有8万多穴,其中不少是超过20年的老墓,而这些到期墓中,没续费的约2.2万多穴,占到了近三成。

  根据民政部199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意见的通知》,墓地和骨灰存放格位的使用年限原则上以20年为一个周期。而包括沈阳、青岛、济南等在内的全国不少地方,均已出现公墓20年使用期届满,面临续收管理费的问题。

  沈阳市回龙岗革命公墓李树尧主任告诉记者,目前到期未续费的墓穴至少有200多个,也占了到期墓地的三分之一左右。与此同时,沈阳甲宝山公墓、盛京寝园、龙泉古园也分别有墓穴到期了。

  不过相对来说,沈阳甲宝山公墓、盛京寝园、龙泉古园里没续费的并不是特别多,约占到期墓穴的5%~10%。

   联系方式是BP机号或七位号码

   家属失联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到期未续费墓穴多数是因为家属失联。

  对于到期墓穴,墓园只能是通过在园区贴告示、高峰期广播宣传的方式告知家属,而对于一直没有续费的,则无计可施。

  “都十年二十年了,有的当年根本没留联系方式,有的还是BP机号,即便是留了固定电话,号码还是六位、七位数,上哪联系家属?”墓园一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消失的逝者家属,正让越来越多的公墓处于“失联”状态。为了及时告知逝者家属,盛京寝园还会在到期公墓的墓碑侧面贴一张“到期字条”。

  盛京寝园总经理胡野丰分析说:“我们收取管理费是以10年为一个周期,因此10年前就有到期的了,大部分联系后都续费了。10年期的失联可能性,肯定比20年期要小很多。”

  同样,也正是为了缩小失联的发生几率,近几年多个墓园将管理费的收取周期由20年改为10年。

  对于为何有墓穴很多年无人来祭扫,沈阳市骨灰入土植树纪念林一名工作人员认为原因众多,“家属到外地的,出国的,家属也相继去世的,这些都有可能。纯粹不想来祭祀的可能也有,但我想还是少数吧。”

  采访中,一名在墓园工作多年的管理员则说得更直接:“老人没了,儿子能来看看,孙子也许也能来看看,再往下,谁还来啊!”

   失联墓地到底如何处理?

   多个墓园给出答案:等国家政策

  对于失联墓地,到底应该怎么处理?

  “只能等。”多个墓园给出几乎一致的答案。

  那么,等什么呢?

  “这是全国各省市都面临的难题,一个墓园对逝者的墓穴不会轻易有动作,所以要等国家出政策,给解决方法。”一位墓园负责人说。

  这名负责人表示,业界近年也在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说可以把长期无人祭扫的骨灰取出迁到专门区域集体存放,但是几乎无人敢在没有家属在场的情况下这样做,“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否能接受是一方面的问题。另外,失联到底怎么界定?有的墓两三年没人来,也许家里遇事了,可过了六七年就有人来祭扫了,到时你怎么交代?”

  就此,辽宁省殡葬协会会长江登云昨日表示,按照民政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意见的通知》,人们拥有的只是公墓的使用权,并不是永久的,“说白了,国家早晚会出台相关政策或条例。”所以,他的答案依然是“等”。

  记者了解到,仅沈阳市每年就约有5万人死亡,那么未来的我们到底该如何处理身后事?

  江登云说,近几年有市民采取了墓葬之后再骨灰撒海,“比如这个人10多年前安葬了父母,而如今自己年岁也大了,儿女不在身边或无儿女,老父母的墓面临到期续费,那他可以不续费,把父母的骨灰取出,再进行骨灰撒海。”

  另外,江登云还提到了近些年出现的草坪葬。去年在沈阳一墓园就进行了免费草坪葬,这种方式主要就是深埋,上面不留坟头不留碑,只在草坪附近立一个集体碑,所有逝者的名字都刻在这上面。

   -专家观点

   思念代际传承不超两代人,是失联墓地无法避免的现实

  “儿子辈、孙子辈能看看,再往下没人来。”公墓管理员的话听起来似乎有些残酷,然而却是难以避免的现实。

  祭奠的根本其实就是亲情,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王立波说,有研究认为,思念的代际传承一般不超过两代人,亲情变淡后,外在传承形式自然也会随之变化。

  她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迁移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必然导致家族之间的往来和情感交流越来越少。另外,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现在核心家庭主要就是父母与未成年儿女两代人,这两代人的情感交流最多,当父母离世后,子女自然更多思念,“而至于孙子辈,就要看个体情况了,如果孙辈与祖父母有共同经历,就会思念和祭奠。而再往下,比如重孙辈可能连曾祖父母都没见过,何谈思念呢!”

  就此,辽宁大学民俗学教授杨太认为,血缘亲情单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他说,只有在封建、宗法社会,才更注重传宗接代,因为家族的官位、田地是可以世袭的,所以人们重视家族联系,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家族各宗联系紧密,祭祖也就很常见。不过,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没有了世袭,因此代际之间和家族之间的联系就越来越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