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门共同推进辽河水质持续向好

05.08.2015  12:52
  我省辽河流域治理包含辽河水系、大辽河水系和凌河水系,共有6条干流,54条主要支流。辽河流域治理和生态恢复是关系到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谐辽宁建设的大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通过辽河治理攻坚战、“大浑太”治理歼灭战、凌河治理保卫战等,使辽河流域河流水质提前达到了“十二五”规划控制指标,实现了辽河“摘帽”,生态恢复初见成效,流域内污染防控体系基本建成,流域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如何巩固提升辽河“摘帽”成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
  7月30日上午,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的联组会议上,与会的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人大代表与来自省环保厅等8个部门的负责人,就辽河流域治理和生态恢复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坦诚交流,深刻剖析,共同探寻推进辽河流域水质持续向好的措施。
  针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们关心的如何巩固现有治理成果,实现辽河流域水质改善和生态建设持续向好的问题,省辽河凌河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忠国说,结合辽河干流和大凌河干流过去四年的水质目标相关数据,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将继续采取强有力措施,坚持靶向治理、精准发力,重点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污水处理问题,目前许多污水处理厂标准较低,需要提标改造;部分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雨污同流”普遍存在。第二,农村的畜禽粪便问题。第三,垃圾处理问题。第四,水资源管理问题。一些企业特别是县以下的小企业盗采、偷采地下水问题比较突出;第五,依法治水问题。有的企业环境法治意识不够强,偷排、超排污水现象时有发生,还有就是我们的执法还不够严。第六,发展方式的问题。第七,筑牢最后一道防线的问题。辽河、大小凌河被规划为生态廊道,成为我省两河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核心区,以发展生态旅游业、休闲产业、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等耗水量小、环境影响小的服务业为主攻方向,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和在发展中保护的新路子。
  针对辽河流域治理的资金投入和重点治污项目进展问题,省财政厅副厅长王玲说,省财政将保持投入势头不减,继续优化资金的支持方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制定了相应的财政支持计划,确保刚性支出,确保辽河、凌河退耕、退林还河的补偿费用。编制好三年滚动预算方案,用足、用好现有政策,通过引导基金来积极地支持辽河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和环保产业项目,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式。省环保厅厅长朱京海说,将通过促进多元投资,大力推进PPP实施、第三方环境治理项目,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大督察力度,通过规划外项目对规划内项目进行替代等措施,保证治理项目优质完成。
  省人大常委会视察发现,辽河和凌河部分支流河水质超标,对此,朱京海说,2014年水质污染现象确实有,水质下降主要集中在支流,下降主要原因是2014年的罕见旱情,使很多支流河断流,河的容量下降了,而生活污水、生产污水没有减量,这样就成为了污水河。主观上,一些地区有“歇口气”的思想。另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接下来,将细化生态补偿机制;把水环境管理考核纳入到政绩考核当中,加强社会服务,公共监督;严格执法,以新的环保法为依据,联合公检法打击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按期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提标改造工程,明确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的工作量和时间,确定支流河的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一河一策”;提高河流的容量;把过渡性措施转成应急措施。
  污水处理问题也是本次专题询问关注的重点。针对我省污水处理收费偏低,收缴率低的问题,省物价局局长赵希伟说,目前,我省制定和调整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工作已列入价格改革重点工作内容,将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列入对各市目标考核内容,推进调价工作有序进行,此外,将加强督察指导,帮助标准低、工作进展慢的地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保证污水处理厂良性运行。
  针对生态补水不足、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生态补水机制的问题,省水利厅厅长史会云说,全省生态水不足确实存在,主要因为水资源总量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生活、生产用水量增多等。为努力解决好这一问题,省水利厅将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规划,进一步完善工程措施,努力增加供水能力,力争2016年报请省政府出台引调水对下游损失补偿和生态供水水价等相关政策,努力实现生态供水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目标。
  农村面源污染造成污染物直接排入支流河,对干流水质影响较大。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张喜凡说,针对养殖业污染防治历史欠账多,养殖主体投入能力差的实际情况,省政府陆续出台有力政策措施支持养殖业治理工作。将加强规模养殖场的设施建设和生态养殖场建设。认真落实地方政府和养殖企业的主体责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商向东说,在农村面源污染当中,垃圾污染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在农村垃圾治理方面,我省近一段时间以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还切实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农村垃圾治理有三个关键问题:设备设施建设、队伍及长效机制的建立、农民及社会参与意识。我省将进一步完善规划和垃圾处理设施。有序地推进百千万创建工程,实施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村规民约,提高农民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