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先问为什么

20.10.2016  13:33

  延安是记者重走长征路的终点。图为延安革命纪念馆内。   本报特别报道组摄

  今天的长征路究竟是什么样的?出发前要做哪些功课?哪些地方是不能错过的?本报记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奉送一份“特别攻略”——

  随着越来越多高铁线路的开通以及自驾游、户外徒步等更多旅游方式的出现,长征线路也受到人们的青睐。重走长征路,既能了解红色历史,又能欣赏沿途风光,这种两全其美的纪念方式,让长征路上出现了很多游客。

  今年6至7月间,《辽宁日报》推出大型新闻策划《铁纪·铁流》,以独特视角重新回顾党的发展历程。采访期间,报道团队4名女记者一起重走了长征路。尽管因为时间、路况等原因所限,报道组没能很完整地走过长征路,但仍然从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为什么要重走长征路?

  这是出发前首先需要考虑清楚的问题。

  一路上,我们采访了很多曾重走长征路,或是走过局部路线的学者和相关从业人员。

  比如充满红色情怀的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增宪、专门研究长征史的遵义市长征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黄先荣,还有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解说员罗宁眉……他们中,有的人受父亲的影响想看看当年红军到底走过哪些地方,有的人为了更深入地研究长征精神,有的人为了学习其他纪念场馆的先进经验。

  总之,重走长征路之前要先明确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收获。

  一些读者向记者提问说,现在交通发达,通信设备先进,重走长征路与驴友徒步行走区别不大吧?也有人提出,听说长征路上的路况不好,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出发前,记者对长征路也是既充满想象又十分担心。四川雅安地区曾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5月是多雨季节,路上会不会遇到塌方?松潘地区海拔高,很多人会有高原反应,身体会不会承受不了?雪山、泸定桥怎么过?要不要准备手杖?要不要带很多水……以记者的经验来说,因为通信设备越来越先进,交通越来越发达,重走长征路的危险系数已经降低很多,但还是要做好一定的应付困难的准备,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重走长征路,考验体力,更磨炼意志。

  从兰州出发前往会宁的早晨,天下着雨,司机临时将记者租坐的轿车换成了吉普车。颇有行车经验的他说:“这样的路况,驾驶轿车随时都有翻车的危险。”一路颠簸,车在泥泞中从白色变成了咖啡色,临近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时,因当地修路,又不得不绕行。种种困难导致采访行程比原计划推迟了两个多小时。

  一次采访也像一次考验,正如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讲解员张婷所说,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是重走长征路最该收获的意志品质。

  另外,沿途采访、参观,听着那些动人的故事,也让记者对长征那段伟大、艰辛,同时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的红军一条街,老乡讲起女红军帮助他们织布、教他们识字;在夹金山脚下,有藏民听到“共产党”三个字就竖起了大拇指……

  重走长征路,不仅仅要用脚步来重新丈量距离,同时,还要用心灵和情感去探索和感悟。

  本报记者/张 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