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冠摇曳千年风情

13.11.2017  08:28

  花树状金步摇

  北票冯素弗墓中出土的金步摇冠饰

  在今辽宁朝阳、北票等地的博物馆内,常会看到一种金叶辉闪的“特殊帽子”,它有一个雅致的名字:金步摇。这是来自西方、被以慕容鲜卑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加工改造后的古老冠饰,从汉代一直传至明清,并在东亚周边国家风靡一时。关于金步摇,历代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歌,每忆金步摇,世人就会想起那位国色天香的杨贵妃。

   金步摇原为“西方舶来品

  步摇,顾名思义,“步则摇也”,名称虽生动形象,但具体形制少见阐明。作为古代妇女的重要头饰,它是在簪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步摇的基座通常为钗,钗首饰有活动的花枝、珠串,走起路来随着步子不停地颤动摇晃,故得名“步摇”。摇的形象曾见于传为晋人顾恺之所绘的《女史箴》图,图中一妇女头上立插两枝金花,花是用金片或金箔剪成的,将步摇花加在冠顶即为步摇冠。

  在《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一文中,著名考古学家孙机先生指出,步摇装饰起源于西方,步摇冠约在公元前后正式形成,经由匈奴传至鲜卑再传至中原及南方地区,然后向东传播,横跨欧亚大陆经我国进入日本,流行日本时间达600余年,东汉成套的步摇则可能受过大月氏的影响。

  1978年11月,在阿富汗席巴尔甘黄金之丘6号墓出土了一顶金冠,此冠横长47厘米、宽4厘米,两端有环。横带上装有五簇图案化的树木形步摇,每簇高约12.5厘米,除当中的一簇外,其余四簇在树梢上各对栖二鸟,且每簇树木都装有六枚六瓣形花朵,还缀满可摇动的椭圆形叶子。另在黄金之丘4号墓墓主头部出土了单独的一件步摇,高9厘米,呈枝条盘曲的树木形,它除了系有可摇动的叶子外,还在细枝上串有圆珠。

  此类步摇冠或步摇的发现,不仅见于黄金之丘的一例。1864年顿河下游的新切尔卡斯克萨尔马泰女王墓亦有出土,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冠正面的金树两旁对立二鹿,侧面金树两旁各有一只面向前方的盘角羊,后面还跟着两只禽鸟。这一部分带有浓厚的萨尔马泰艺术风格,但冠体装饰则大异其趣,那里镶嵌有紫水晶、珍珠以及柘(zhè)榴石雕琢的女神像,呈现出希腊艺术的特色。

  萨尔马泰艺术为欧亚草原地带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以萨尔马泰人闻名,年代为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4世纪。前期分布于中亚北部至里海北岸;公元前2世纪起,向西扩展到黑海北岸,更远达到多瑙河流域。

   各具特色的历代步摇冠

  步摇冠在各朝代的样式可谓五花八门。汉代的步摇多为树枝状,长长蔓伸,上悬片片金叶,或为花枝状饰物,上可缀鸟雀等形状的饰件,悬以金片或珠玉,插在发髻上,行走时随步颤动。汉代的绘画及出土实物所见的步摇,饰件栩栩如生。

  六朝以来,步摇花式愈繁,晶莹辉耀,与钗钿(diàn)相混杂,簪于发上。北朝时金步摇冠分别为雄雌鹿形象,头部均作枝杈状,并配以桃形金叶,走动时发出金属撞击声音,以示显贵。

  唐代步摇为钗首带坠饰的花钗,和汉代的步摇有所不同。其形制为:钗首多为凤凰、蝴蝶等形,上缀珠宝花饰,并有珠滴或坠子垂下,是为“钗头凤”“凤头钗”。佩戴时插于发际,行动时下垂的珠玉流苏便不停地摇曳,有着金光闪烁、步步摇颤的迷离效果,极富动感,自是别样动人。步摇在唐代尤为盛行,形制也日趋精美,华丽程度大大增加,因其制作工艺精细,材质贵重,多见于富家女子的妆奁(lián)。

  宋元以下,步摇的形制仍沿袭以上两种形式:或在钗首以金银链垂下各种坠饰,行走时坠饰晃动幅度较大,此系步摇的基本形制,即唐式步摇;或在钗首以细丝或弹簧连接各种缀饰,行走时缀饰会微微颤动,即汉式步摇。

  到了明代,兴起的焊接新工艺,将金丝与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镶嵌上珍珠宝石等作点缀,其结实耐用程度大大超过了雕琢、焖压等传统工艺,使步摇冠的制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明清高髻之风渐微,但步摇仍有不少存世遗物。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