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转起来 金融活起来 市场热起来 钱袋鼓起来 鞍山“接二连三”打通农民增收链

21.11.2016  02:34

  今年前三季度,鞍山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78元,同比增长7.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2014年增长10.7%,2015年增长8.5%,今年在南果梨等水果收入还未全部计入其中的情况下,鞍山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就跑出了一个全省第一。

  为探究这个全省第一背后的增长动力,专程来到鞍山,走进种植工厂、走进养殖小区,倾听一个又一个带着泥土气息的增收故事。  

   连片经营,一个“龙头”带动多个产业  

  “月工资1800元,满勤再加200元,公司提供免费午餐,法定假日加班两倍计酬。重要节日发放白面、豆油、月饼、南果梨等福利,春节享受每天60元的带薪假期。

  这样的工资待遇,对应的工作是在温暖如春的高标准温室大棚里管理花卉。11月14日,在海城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内,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工厂里,女工史明君愉快地谈起现在的工作。

  史明君是海城市耿庄镇侯家村的村民,4年前开始在这里上班。与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不同,她在的生产车间实际上是几个连片的大棚,每天干的是扦插、修剪、移栽等种养花卉的活计。

  同样在家附近打工,史明君的儿子因为会养观赏鱼,每个月可以挣到3000元。母子二人的工资,再加上每年1万元的土地流转金,家里每年都能有7万元左右的稳定收入。

  鞍山设施农业起步早,目前总面积已经稳定在3.3万公顷,行走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不时就会有连片的大棚跃入眼帘。形成规模种植,最大好处就是上门收菜的越来越多,让农民卖菜不愁,并催生出一大批服务农业的龙头企业。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从卖种子、化肥起步,一步一步延伸到工厂化育苗、农业技术服务、休闲农业等领域。

  走进三星生态农业的育苗车间,几十名工人坐在操作台前动作敏捷地将黄瓜苗嫁接到南瓜根上,忙碌的场景与工业生产极为相似;走进花卉种植工厂,有人扦插、有人移栽,井然有序的协作后是成批的花苗装车发运。500多名像史明君这样的生产者,一年四季都在培育各种种苗。每年,2亿株种苗从这里运出,进入千家万户后,又带动更多的农民通过大棚生产走上致富路。

  对于公司的快速发展,三星生态农业项目部部长裴振认为,最关键的一环是土地流转,“当地政府帮我们整村流转了70公顷土地,否则根本做不起来”。

  不仅仅是三星,在鞍山,很多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都得益于政府在土地流转中强有力的支持。据鞍山市农委相关人员介绍,从2015年开始,对于流转33公顷以上且合同年限在5年以上的土地流转受让方,政府每公顷补贴1500元。

  解决了土地连片经营问题,鞍山市的各种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并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其中。这里的农民,一边享受着土地流转带来的资产增值,一边分享着加工、销售、服务等农业产业链价值高端的高附加值。  

   金融下乡,农民发展生产不缺钱   

  发展规模种植,土地流转是关键;发展规模养殖,资金是必须突破的瓶颈。但在农村,因为缺少合适的抵押物,农民想从银行拿到贷款并不容易。

  不过,当一家规模足够大、信誉足够好的企业愿意做担保,一切就会变得十分简单。11月8日,台安县富家镇富家村的村民郝宏顺,介绍了他是如何“借钱”扩大养殖规模的。   

  郝宏顺所说的借钱实际上是向银行贷款,为他提供担保的是台安县九股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13年年初,郝宏顺自筹80万元资金完成了养殖小区的土地、道路、基础建设等前期投入,又通过九股河公司的担保从银行贷款320万元,顺利建成了一个每批可出栏6万只鸡的高标准养殖小区。苦干3年后,郝宏顺已经还清了全部贷款。

  作为一个大型的肉鸡屠宰、加工企业,台安县九股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需要大量的肉鸡,而帮助养殖户扩大规模、提升标准,不仅可以保证肉鸡供应,还能确保肉鸡质量。公司总经理田树梅说:“农户自己投入一部分,就能确保他们在养殖过程中不会半途而废,我们也敢担保其余部分的贷款。由于我们在肉鸡回收上跟农户签有保价合同,农户几年就能还清贷款。

  为了激活农村的金融血脉,破解农民在生产中的“贷款难”问题,鞍山市不断创新农业融资方式。推动农民用农业设施、承包经营权、生产订单等开展抵押担保融资业务,吸引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推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及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建设。以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海城市为例,今年全市依托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了多种金融产品,比如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在国内率先开启了“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预期收益+农业保险抵押贷款”新型贷款模式。今年,全市已办理农业抵押贷款1.42亿元,实现涉农融资3亿元。

  无论是传统农事企业,还是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从金融机构拿到贷款后,或发展生产扩大经营,或用于发展新兴产业,或拓展产业链条,最直接的结果都是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市场升温,增收之路向服务业延伸   

  打工带来工资性收入,土地流转让农民有了转移性收入,各种惠民政策推高财产性收入,不过,在鞍山农民的收入结构中,增长最为明显的还是经营性收入。

  据国家统计局鞍山调查队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鞍山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达6045元,增幅达9.6%,成为带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最强劲动力。对此,当地农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来钱道儿越来越多”。

  初冬时节,走进鞍山市千山区大屯镇西白石村,感受到南果梨产业对当地农民增收的不可替代性,村里有人卖梨致富,有人运梨发家,现在村里的10余栋恒温冷库也成为增收的工具。“卖梨收入了一万三,运输挣了一万多,冷库租给南果梨收购商后租金又收一万二……”谈起增收话题,村民回安森围绕南果梨顺嘴就来了个“三连增”。

  与南果梨产区拉长链条做精梨产业的打法不同,海城市西部水稻产区的农机大户则做起了营机生意,全面为农户提供“连耕带种”一条龙农机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本地及黑龙江、吉林两省水稻成熟期不同的特点,他们还开展跨区作业。“一台联合收割机光跨区作业,每年平均纯利润就能达到5万元。”崔铁岩是最早开展营机服务的农户,目前由他发起的农机合作社已拥有大型秋收机械40余台。

  鞍山农业基础好、特色足,海城的南果梨、台安的鸭鹅、岫岩的食用菌已经形成规模,并在与市场的对接中涌现出了一批加工型、贸易型的企业和大户。近些年,君子兰产业、观赏鱼产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也快速发展,原来仅限于春种秋收的农业变得越来越有新鲜感。

  在市场的推动下,“种完农产品卖农产品”的传统营收方式被彻底颠覆,越来越多的鞍山农民将目光瞄准了农产品深加工,瞄准了农业生产服务。接二产连三产,这样的转变不仅让鞍山农业与市场越来越近,也让鞍山农民分享到产业融合带来的诸多实惠。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