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张楼子遗址是辽代银州城

09.05.2018  14:50

  张楼子山城遗址图片。记者/郭平 摄

   古城池为唐代延津州

  张楼子山城遗址位于铁岭县李千户乡张楼子村西南1.5公里处,凡河的南岸。遗址所在的山被当地人称为青龙山,因此也有研究材料将其称为青龙山山城。城的北墙距凡河约800米,东、北两面是凡河的河谷平原,西部为辽河冲积平原。

  上世纪90年代,实测山城城墙全长2213米,整座山城拥有南、西、北三座城门,墙上现存6个豁口,调查发现了角台、点将台、蓄水池、城内盘道等遗迹。

  张楼子山城土筑城墙内夹杂有大量瓦件,在门址和水冲沟的断面上,可以看到陶片堆积在一米余深的层位下,这在其他同时期城址中是罕见的。

  这种现象表明,此城原有居住址或城墙设施经过改建,现存城墙明显是二次构筑而成。

  考古人员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很多辽代的生活和建筑遗物遗迹,还有几枚只有颇具规模的城池才会使用的典型的辽代大铁钉。

  考古人员分析,张楼子山城遗址即辽代的银州城所在地,而在唐代,它的名字叫延津州。

   延津州与银州古城

  铁岭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周向永说:“铁岭县所在地区在辽代确实存在一座重要州城——银州。”对此,他发表过专门的论述。

  《辽史》关于银州的记载还为研究人员留下了一条重要线索。据《辽史·地理志》记载:“银州,富国军,下,刺史,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银冶更名。隶弘义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三:延津县,本渤海富寿县,境有延津故城,更名;新兴县,本故越喜国地,渤海置银冶,尝置银州;永平县,本渤海优富县地,太祖以俘户置,旧有永平寨。

  这段记述中,“境有延津故城”就是那句藏在史料中的重要线索。

  据介绍,延津州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记载。隋唐时期,为平定辽东,中央政权连续对这里的割据部族用兵,到唐高宗一举平定辽东之后,在这里设立安东都护府,其下辖14个羁縻州,延津州即是其中之一。

  但《旧唐书》和《新唐书》只是开列了州名,并没有对延津州的具体方位做更多的描述。

  在没有取得更多的考古调查资料之前,专家学者们只能从史料中进行考证研究,对于唐代延津州所在地曾经有两个相差悬殊的观点。

  其中一个观点认为,唐代延津州在今铁岭东北境的马家寨山城。主要依据是马家寨山城的地理位置距铁岭较近,符合“境有延津故城”的条件。不过仅仅以距离铁岭县城的远近来考虑,马家寨山城距离铁岭24公里,在这个半径内,还有张楼子山城存在,而且距离还要近得多。此外,田野调查结果表明,马家寨山城内少有辽代遗迹遗物发现,因而其在历史上被契丹人大规模使用的可能性大打折扣。

  另一个观点是由史学家金毓黻提出的。在《东北通史》中,他提出,延津州在俄罗斯伯力以东近海处。依据是辽代曾经将古辽东北部居民大批南迁,这一史实在《辽史·太宗本纪》和《耶律羽之传》等史料中均有记载,此外《辽史·地理志》中东京道的一些州县后有“本渤海某州(县)”的提法,证明这一史实比较可信。

  然而周向永进一步查考了富州这一地名,其隶属于古代越喜国的怀远府,下辖富寿、优富二县,记载中并没有延津这一县名。因此很难证明延津是在那一次大移民中从伯力以东的滨海之地迁移而来。

  问题研究至此,似乎进入了一个困局,好在《辽史》中还提供了一条线索,即“银州”这一名称的由来:“太祖以银冶更名”,就是说耶律阿保机因为当地有银矿,所以把名字改成了银州。

  铁岭地区经历3次大规模文物普查,调查结果让人对这一提法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那就是铁岭附近迄今没有发现一处银冶遗址。

  当年,金毓黻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还提出一种假说:“辽志又于银州所统新兴县下云:‘本越喜国也,渤海置银冶,尝治银州’。据此,则银州亦为渤海故名,而辽仍用之。余考今铁岭县无银冶之遗迹,疑辽志所称银冶仍在渤海富州故地,银州亦富州之一名,迨将富州南移,遂以银州名之,然与银冶无关矣。如余说为不谬,则银州名实不符之故可以了然。”也就是说,银州这个名称甚至包括银矿的历史都是南迁过来的。

  对此,周向永又对俄罗斯伯力以东滨海之地的考古成果进行过深入研究,没有发现当地出产银制品或者有银矿的资料。

  通过对既有观点的研究合并,结合考古调查的新成果,周向永提出,唐代延津州应该就在张楼子山城遗址。

  早有学者说过,“延津两字,恰是银字的反切。”周向永说,“延津”不仅是银字一般意义上的上下切字,简直可以说是“”的徐读。时隔400多年,人们口口相传,唐代的延津州,到了辽代变成了银州,类似的地名、人名演变情况,历史上并不少见,考证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

   辽代银州来自辽南

  然而,关于银冶的记述一直不能让周向永释怀:《辽史》编撰的疏漏很多,很多记述有失准确,但是“太祖以银冶更名”还是暗藏某些重要线索。

  于是,周向永又将视野放宽,研究唐代以来辽东地区与银冶相关的史料,这一次,还真有所发现。

  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史料中,他发现当时割据辽东部族的地名当中果然有一座银山城。《齐书·东夷传》中记有:“银山,在国西北……”相关史料更为详细地记述为:“银山在安市东北百余里,有数百家采之,以供国用也。”唐代的安市城,学术界多认为位于现在的海城英城子,距安市东北百余里,所在地应该是现在岫岩、辽阳两县交界的辽东山地。《奉天通志·矿业》中记载,辽阳南115公里的杨木林子产铅锌。稍有采矿知识的人都清楚,银是铅锌的重要伴生矿物,也就是说出产铅锌,一定会多多少少出产白银。

  周向永查找考古资料,在当地并没有发现唐代辽东割据部族的城址,不过距此不远有岫岩黄花甸松树沟山城,有人认为此城即为唐代辽东割据部族的后黄城。他注意到,在史料中,后黄城与银城往往一起出现,推测两城应为姊妹城,相距不会太远。

  但是问题接踵而至,银山地处辽南,怎么会与辽北的银州发生关系呢?

  接下来便是史学家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唐太宗东征。关于这段唐初征讨辽东取得初步战果的战争,史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时间发生在唐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

  周向永提示记者注意史料中的一段记述,如《资治通鉴》卷198: “……举国大骇,后黄城、银城皆自拔遁去,数百里无复人烟。”

  他说,所谓“自拔遁去”,无非是有秩序有组织的战略退却,是为保存有生力量所采取的权宜之计。问题关键在于,“自拔遁去”逃到了哪里?史家没讲,只说“数百里无复人烟”。显然,唐代辽东割据部族此时不是化整为零,而是将后黄、银城搬到了数百里以外的某个地方。

  周向永分析了当时的战况,唐军主力正急攻盖牟(沈阳东相屯塔山山城)、白岩(灯塔岩州城)、安市(海城英城子),他们逃跑的方向不会是这些战火弥漫的地方。那么,辽南一个银城,辽北一个银州,两城相距150公里,恰恰合上了“数百里”之数,1000多年前关于延津州居民采银的记忆很可能就是由那次北迁而来。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单丹 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