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残疾夫妇让平凡生活充满诗意

21.03.2018  14:41

   这是一个由两名残疾人组成的家庭。妻子韩丽艳患有低磷性佝偻病不能行走,丈夫龚志永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尽管夫妻二人均身有残疾,但并不影响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自立自强,风雨同舟,一同克服了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一起创业,一起追梦,一起用爱心回馈社会。执子之手,他们是彼此的拐杖;与子偕老,他们把每一天都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让平凡的生活充满诗意。2017年,这个家庭获得锦州市“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记者去锦州北镇市采访龚志永之前,他说可以开车到车站接站。“我们除了行动上有点不方便,别的方面并不差。”这句话,他在采访中也说了多次。

  采访龚志永、韩丽艳夫妻那天是3月14日,正好是年轻人口中的“白色情人节”,他们俩没有什么浪漫的庆祝方式,甚至不了解这个“节日”。

  “他一点儿也不浪漫,有时候连我的生日都能忘了。”和多数家庭的妻子一样,韩丽艳笑着吐槽丈夫,然后又补充一句:“这样也挺好,过日子要是天天送花也受不了。

  相比之下,他们相识的方式就显得比较浪漫和前卫——网恋。

  “他说‘给你洗一次头发吧’,后来我就决定嫁给他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段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

  这句话用来形容韩丽艳的人生,是那么的贴切。

  1982年,韩丽艳出生在北镇市赵屯镇韩屯村一个贫困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1岁多时,她还不会走路,父母带她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她患上了低磷性佝偻病。在多家医院治疗了3年多,她还是没能康复。

  “7岁该上学了,那时我自己能走,就是走得特别慢。父母心疼我,每天背着我上下学。”就这样,韩丽艳在父母的接送下,读完了小学六年课程,还获得过市里中小学生硬笔书法比赛的第一名。由于病情加重,中学离家路途又较远,小学毕业后,韩丽艳只好辍学在家。那段时间她感到苦闷、迷茫,甚至是绝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韩丽艳振作起来,她要自学!她认为,只要精神不倒,没有什么困难能打倒自己。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勇敢地向命运挑战,开始自学初中课程,并阅读各类文学作品。

  在书海里,韩丽艳找到了精神寄托,她边学边记边写,向各类媒体投稿。1999年,韩丽艳的第一篇作品《无言的知己》在《中学生博览》上发表了。“我一下子看到了希望,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有好多笔友给我写信,鼓励我,给我出主意。”韩丽艳说,每天读信、写信,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段时间,她感到心情舒畅,生活充实。

  在笔友们的建议下,2003年,韩丽艳的父亲给她买了一台电脑,希望她能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更多的知识。有了电脑,韩丽艳自学了平面设计、影视编辑、电子商务等技能,她的生活也随之变得丰富多彩。

  2012年春天,韩丽艳和龚志永在网上相识了。

  龚志永是锦州义县人,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生活中除了走路有些不太方便,其他方面都没受影响。“我们都在锦州一个残疾人的QQ群里,我把她加为了好友。”龚志永说。

  和韩丽艳相识那年,龚志永在沈阳做小吃生意,他用赚来的钱买了一台二手笔记本电脑。“QQ群里,她的照片特别好看,那时候也不知道有PS (图片处理)啊!

  龚志永的话,让妻子韩丽艳笑起来:“那你为什么不发起视频啊?

  在韩丽艳眼中,龚志永是一个性格刚毅的男人,有梦想,敢于拼搏,对生活怀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或许正是由于两人性格相近,他们才有很多共同语言,每次网上聊天都能聊到深夜。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交流,龚志永被韩丽艳的聪明、善良所吸引,觉得这个坐在轮椅上的姑娘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知心伴侣。“我把她空间里的文章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然后决定到她家去看看她。

  龚志永在韩丽艳家待了三天,进一步了解她每天的生活和工作。

  “因为我行动不便,像洗头发这样的事情都需要别人帮忙。临离开我家前,他说‘给你洗一次头发吧’,后来我就决定嫁给他。

  “朋友们说我是暖男,其实我觉得疼媳妇没啥抹不开的

  经过一年半的相处,2013年秋天,龚志永和韩丽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日常生活中,龚志永除了工作以外,还把所有家务活包下来。每顿饭的餐桌上,都有龚志永为韩丽艳亲手做的可口饭菜,并且他总是把好吃的夹到她的碗里;妻子喜欢吃的,他总是等妻子吃剩下后再吃;吃鱼时,他总习惯把鱼刺挑干净,再放到妻子的碗里。

  “朋友们看我对媳妇好,都说我是暖男,其实我觉得疼媳妇没啥抹不开的。

  韩丽艳因行动不便,洗头、洗脚、洗澡、洗衣服等事情自己都无法完成。龚志永每次出门工作前,总不忘给妻子的水杯里倒满热水,把洗好的水果放在电脑前。

  韩丽艳是个工作狂,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到了晚上已疲惫不堪。这时,龚志永就会为她按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无怨言。

  “每天吃着他做的饭,忙碌时有他陪着,心里特别温暖。”韩丽艳说,工作之余,龚志永会推着轮椅带她出去,一起逛街,一起看日落,一起在大自然中憧憬未来的生活。不久前,他们还把北镇优美的夜色拍成视频,剪辑后放到网络上,收到了很高的点击率。

  身边的朋友都很羡慕他们,说他们很会享受生活和懂得浪漫。

  “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故事,其实这些小事才是真正的浪漫,是最实在的幸福。”韩丽艳说,几年来,她和丈夫的感情基本都处于这样的“常温”状态。

   我媳妇的美工技术,与大城市的美工比也不差

  2016年秋天,龚志永、韩丽艳夫妻俩决定到北镇市创业,他们开了一个影音及广告传媒工作室。

  韩丽艳从2003年开始自学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等技能,曾经和父母在家乡的小镇上开了一家照相馆。

  “现在,小镇上的人更多地选择到大一点的城市拍婚纱照、找婚庆公司,我们也想做点儿什么,除了行动不便,我们并不比别人差。

  夫妻俩创业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找一间适合他们工作的门市房。他们需要一个门口没有台阶、室内宽敞一些的房子,还要有卫生间、卧室、厨房,价格也不能太高。那段时间,他们每天早上6点钟就起来,到街里找房子,一出去就是一整天。

  经过半个多月的寻找,2016年9月,夫妻俩终于找到了一间72平方米的门市房,这个门市房刚好符合他们的要求。于是,在北镇街里就有了一家由这对残疾夫妻开设的名叫“励志影音传媒工作室”的店铺。

  这个店名是他们自己起的,之所以起名为“励志”,韩丽艳说:“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是让一个人重新焕发力量,奋发图强,勇敢前行。我希望这份正能量能够影响到别人。另外这两个字也与我们名字中的‘丽’和‘志’有相同之处。

  工作室主要为企业和商家提供网站制作、视频广告、媒体宣传、网络宣传、电子商务、产品图拍摄、淘宝店铺装修以及相关的广告设计等服务。

  改床、搬东西、选家具……所有工作都要由龚志永完成。回忆起创业的艰难,韩丽艳说:“当时我爱人累到没力气做饭,我们只能叫外卖,每次我都合计,这外卖钱今天能挣回来吗?当时心理压力挺大的。

  “我媳妇的美工技术,与大城市的美工比也不差,有家影楼把照片拍坏了,愣是被我媳妇修好了,我很有信心,生意会越来越好。”龚志永说。

  如今,已有很多客户与他们洽谈业务,还有很多来自省内外的多年前的老客户通过网络来支持工作室的工作。

   获得的帮助太多了,我们也想为别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两口子都是残疾人,出行不便,无论走到哪里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热心帮助,所以我们也想为别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以此回报社会,回报那些给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韩丽艳说。

  2016年,韩丽艳加入北镇市一个志愿者团体——“爱心天使团”。在为工作室办理税务登记时,夫妻俩发现,尽管工作人员多次讲解,还是有人不会安装国家税务局机打发票系统软件。于是,他们就义务帮助商户安装软件,免费上门服务,目前已帮助了几十户商家。

  如今,韩丽艳和丈夫除了经营自己的事业之外,还免费给残疾人做电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包括在线客服、淘宝美工、产品拍摄、文案编辑等,为学员提供电脑设备,一对一地培训。“有一个患有脑瘫的残疾人朋友,我在微信上鼓励她自强自立,战胜困难,还买了电脑入门知识的书籍寄给她,就像当年我的笔友给我寄书那样。”韩丽艳说,通过网上交流沟通,谈体会、教技术、传经验,这个朋友慢慢掌握了一技之长,并应聘了一家淘宝店的客服,每月能拿到500多元的工资,钱虽然不多,却让她树立了信心。

  夫妻俩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把有工作愿望的残疾人组织起来,帮助他们掌握电脑技术,在互联网上实现创业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

   补记

  父亲

  村里一些了解韩丽艳身体状况的人常说,有这么个残疾孩子就养着她,给她口饭吃,别让她冻着饿着就行了。韩丽艳的父亲对此从不回应。

  孩子确诊患病后,尽管连自家房子都是租的,但并未影响他给孩子治病的决心,一年、两年、三年,直到医生也没有办法。

  他养鸡、养猪,尽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他和妻子背着孩子,送她去学校,直到上初中路途太远才放弃。

  为了让女儿了解外面的世界,父亲尽力为她找书看;女儿喜欢写作,父亲就帮她四处投稿;村里的广播喇叭一喊,父亲就去给女儿取信。得知女儿的稿子终于发表了,第一笔稿费有28.8元,坚强的父亲无比激动地哭了,他为女儿自豪。

  一封又一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雪片般地飞向小村庄,女儿在看信、回信中度过自己的年少时光。

  笔友多了,女儿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她有时每天要回复几十封信。每封信的邮资0.5元,后来又涨到0.8元,这笔开支对村里人来说不小。父亲什么也没说,依旧每天给女儿取信、寄信,只是他连廉价的卷烟也不抽了,改成抽旱烟。

  在信中,有人建议女儿买一台电脑,通过电脑学一些技术,了解世界,还可以写文章。于是,2003年,父亲借了4000多元钱,为女儿买来电脑。有村民看到电脑说:“这不就是小电视吗?这么贵有什么用?人家都防着孩子上网聊天打游戏,你花这么多钱,孩子上网再学坏了,你得多上火啊!”父亲依旧没说什么。

  女儿学会了处理图片,父亲又买来数码相机,骑着摩托车,走村下屯给村民照相,回来后由女儿修片、换背景。照片洗好后,父亲再一家一家送,有时连拍照钱也不要。就这样,一年多以后,女儿技艺熟练后,父亲到城里的影楼帮女儿揽活儿。

  2008年,女儿说想开家照相馆,父亲当即决定不再搞养殖,花5万元购买了摄影器材、道具等物品,还特意让小女儿到沈阳学习化妆,让妻子负责后勤保障,全家人一起开起了镇上的第一家照相馆,后来又扩大为婚庆影楼。

  女儿、女婿想走出小镇创业,尽管不舍,慈爱而又有超前意识的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和老伴儿继续经营着影楼,女儿变成了远程美工。

  这些,女儿不说,可都默默记在了心里。


(责任编辑:张爽) 作者:关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