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谈者的一个发现

03.03.2016  09:51
      偶与三五作家朋友小聚,蔡润田先生向朋友赠送了他的著作《南华杂俎》。南华门,是山西省作家协会驻地所在。这本书,是作者在南华门写作的文化杂谈、文学杂议、文坛杂记的结集。书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封面设计素朴清整,文雅沉稳,一如蔡润田先生的文人气质。

回到家里,才展卷翻阅,看到目录上《“环保”门外谈》的题目,我立刻翻开读之。也许是职业使然吧,我曾鼓动作家写作环境保护文学,当然也愿意看到作家写环境保护的文字了。所以看到这个题目就眼睛一亮,感觉格外亲切,而读了文章,又生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环保”之为学问,盖属于生态学范畴,余也不敏,于此不甚了了,只皮相地知道它是为应对工业化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提出的。其概念大抵肇自现代。而作为事业,据说,也只从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之后,才风靡全世界。

读惯了环境保护的行政文字,蔡先生这样的开篇,于我是换了一种口味,读到了一种外于行政文章的文字的味道。这文字的味道,如老酒,绵绵淡淡却值得细细品啜的,让我感受到了文人文字的魅力。蔡先生称自己是在“环保”门外,这段文字,可谓将“门外”的意味表露到家了。然而,模糊而确定,笔虚而意实,其谈的意思,却实实在在不是在门外,而是在门里呢。

然而就环保意识说,恐怕远不自现代始。顾名思义,环保是就人与自然关系说的。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此问题是人生“与生俱来”的。他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先民显现出卓越的智慧。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具有方法论、宇宙观意义的“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其论例滥觞于先秦,之后似也不乏其人。

这段文字,是就环境意识而言的。我们搞环境宣传的,所有作为就是一个目的: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是说的现代环境意识。蔡先生说,环境意识恐怕远不自现代始,是说的古代环境意识。其实,自古及今的环境意识,才是完整的。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是更本质地道出了环境意识的真谛。这里,我觉得蔡先生谈出两个见地:其一,环境问题是“与生俱来”的,这就阐明了环境问题的人类性观点;其二环境问题也是“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提出了环境问题的研究性方向。其见地启人思路。

应该指出的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流派——儒道两家,在诸多问题上壁垒森严,而于天人关系上却颇有共识。孟子和庄子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种观点。汉代董仲舒更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宋代理学家张载进而认为“民我同胞,物我与也”。即人类都是同一父母天地所生,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这个命题意蕴丰赡,不唯道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隐含主体与客体以及世界统一性的理念。

蔡先生就是蔡先生啊,我也看过许多文章谈儒谈道,谈人与自然,却唯独没有看到这样的发现:儒道两家在诸多问题上壁垒森严,而于天人关系上却颇有共识;不唯道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隐含主体与客体及世界统一性理念。这个发现,无疑是蔡先生的发现,是更独到的见地。这说明什么?就作者而言,当然说明蔡先生功底扎实、学养深厚、洞察古今,善发人所未发;而就论题而言,说明人与自然的问题、天道与人道的问题,自古就是绕不过去的问题。那么,这样的发现、这样的见地,还能算门外谈吗?比门里都谈得好!

蔡先生的文章不长,这样的内容也只是文章的一半,他的后一半谈到文化环境上去了。但就这短短的三段文字,却给自然环境研究提出多少值得发掘的思路?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自以为是门内者,却不一定会有什么大的创见;而自以为是门外者,却不一定没有什么见地。这完全在于个人的学问修养。我记得,蔡先生写过多篇《文心雕龙》的解读文章,足见其古典文化底子的深厚。由是,其自然人文之见地就不足为奇了。

说起来,蔡润田先生,还是我的晋东平定的同乡,也是我平定中学的跨届校友。他曾经担任过山西文坛著名刊物《批评家》副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述有《泥絮集》《独语集》《三边论集》《纵横且说宋之问》《中国历代谐趣诗》,也是山西著名的文学评论家。

我突然想,蔡先生何不就自己的论题发挥下去,拿出来几篇别致的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