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建设生态文明高地 绘就和谐美丽图景

10.10.2022  17:37

这里,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这里,风车高高矗立,光伏发电板鳞次栉比,新能源产业“风光无限”;这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加速形成,为创建“双示范市”写下生动注脚。这里,就是阜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阜新紧紧围绕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矿区环境治理为重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阜新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阜新蓝”“阜新绿”成为耀眼名片。

盘顾来路,步履艰辛。十年巨变,背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阜新决心、阜新信心和阜新坚持。

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阜新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十一”假期,在外地工作的王思佳回到家乡,在朋友圈晒出了阜新的蓝天,引得同事朋友纷纷点赞:“大片儿效果”“秋高气爽、蓝天澄澈”......赞美之词溢出屏幕。

这些赞美,阜新绝对当得起。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份,阜新市空气质量再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优良天数247天,同期增加18天,全省排名第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阜新空气质量呈逐年改善趋势,2018年优良天数297天,2021年显著改善,达到311天,创历史纪录,今年更是再创新高。

斐然成绩源于阜新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源于各部门齐抓共管、联动协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阜新市紧盯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实施城市供热“拆小并大”整合,实现“一网多源”,年减少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2000吨,氮氧化物800吨。开展工业企业提标改造工程,6家热电企业20个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23000余辆、燃煤小锅炉993台。

同时,阜新市大力推进散煤替代,2018年以来累计为城市周边4967户农村居民替换环保节能炉具5464套。2021年,成功争取到国家北方清洁取暖示范市,通过“光热+电”清洁取暖、集中供暖、生物质炉具取暖等方式,大幅降低散煤对空气质量的污染。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科技支撑,建设秸秆焚烧火点瞭望视频监控10个、网格化监测微型站44个,有效提升监测和监管能力。

水是城市的灵魂,在建设“水美阜新”的道路上,阜新市委、市政府在流域水污染防治上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全力攻坚,狠抓城镇和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及提标改造、流水水环境生态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等,突破水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大幅度跃升,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二十九。

党的十八大以来,阜新市打赢了一个又一个水污染治理的“漂亮仗”:开展辽河治理攻坚战、凌河治理阻击战,投资3.2亿元,实施治理项目23个,彻底摘掉“重污染”帽子;开展氟化物溯源排查,解决细河氟超标问题,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全省首批启动流域水质考核补偿机制,设置29个河流断面对县区进行考核,倒逼县区采取措施保障水质达标;借助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契机,推动氟产业开发区碧波污水处理厂,皮革产业开发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先后完成技术改造,解决细河两处最大风险隐患;深入实施入河排污口规范建设,阜新市231个排污口,截至目前已完成168个......

以下一串亮眼的成绩单更足以说明阜新在水污染治理上的努力成果:细河治理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候选名单;养息牧河养息牧门断面,水质从五类提升到四类水质;柳河长坨子断面水质从四类提升到三类水质,进入优良序列,柳河协同治理保护与发展入选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流域名单。

成绩显著、势头攀升,好消息接连传来。继2019年细河消除劣五类水体,水质不断优化。今年1至8月,细河月均值达到三类水体,历史上首次进入优良序列。8个国控断面全面达标,优良水体比例87.5%,县级以上水源各年度水质均达标,优良率100%。阜新,全面消除了城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

土壤是农业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阜新市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阜新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已完成阜新市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阜新市还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有效管控土壤风险。

近年来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位监测结果表明,阜新市土壤环境质量详查单元、畜禽养殖场周边、饮用水源地周边土壤状态总体呈优。阜新市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显示,阜新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部为优先保护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人民吃的安心、住得安全。

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阜新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转型路径,通过产业延伸、产业转换、产业替代、产业重塑等模式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能源、绿色食品、高端装备、精细化工“四个优势产业”并进发展的良好态势。

绿色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份“四个优势产业”合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39.7亿元,占阜新市规上工业经济的81.9%。

党的十八大以来,阜新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先后获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市,基本建成以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为主的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目前,阜新市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企业达到136家,产值突破50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阜新立足风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截至2021年底,阜新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38.6万千瓦,占阜新市发电装机规模63.7%,能源结构实现了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根本性转变。与此同时,大力推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通过结构减碳、技术降碳、管理节碳,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截至2021年底,规上企业能耗168.6万吨标准煤,2021年规上工业能耗强度同比下降5.5%。

阜新“伊利乳品”已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德尔汽车零部件”“凯莱英化工”等5户企业获得省级绿色工厂称号。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成为共识。

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阜新曾是著名的资源型城市,而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矿山治理是绕不开的必答题。自2012年起,阜新市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两权价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4个,资金14.8亿元,相继开展了阜新海州露天矿区、艾友煤矿区、新邱煤矿区、排山楼金矿区、阜蒙县北部铁矿开采区和阜新百里矿区等14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极大地改善了阜新矿区及市区的生态环境,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科尔沁沙地南侵的主要路径,也是全省沙化最严重地区。1952年以来,一代代彰武治沙人不断探索科学治沙方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阜新市深入实施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开启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的系统治沙模式,阻止了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构筑起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屏障。

从具体数据上看,阜新市2020年第六次沙化普查比1995年第五次普查沙地减少24万亩,林地面积增加到2020年的597.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8.02%,每年的扬沙天气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30天左右下降到近三年的3天左右。

在彰武,大漠变林海。放眼阜新市,见缝插绿、绿美阜新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十年间,阜新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累累硕果。新征程上,阜新将继续保持定力、接续奋斗,创造下一个十年的生态奇迹。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