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报】阜新治理露天矿欲破世界性难题

04.08.2015  10:53
  本报讯 记者侯悦林报道 距阜新市中心仅3公里,有一个巨大的矿坑: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2公里,深350米,这就是海州露天矿。露天矿是昔日阜新“煤电之城”的符号和地标之一,在2005年破产闭坑后却成为全市最大的污染源,数百处经年不熄的自燃点,使露天矿烟尘弥漫,成为阜新转型振兴道路上的包袱和阜新人心头的一道“伤疤”。
  去年底,阜新市以壮士断腕之决心,彻底关闭坑内及周边仍在开采的4家民营小煤矿和3家国有矿山,启动海州露天矿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如今,治理工程取得喜人成果:回填废弃立井8座、斜井2座,种植榆树、臭椿、黄刺玫等1.5万株。
  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矿山环境治理和国家矿工公园建设办公室主任周春山说,露天矿有“四害”:一是空气污染严重,二是滑塌、滑坡及地裂缝严重,三是地面沉陷、塌陷严重,四是对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
  阜新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王宗林说,资源开采伴生的环境、生态恢复治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更是资源型城市的“通病”。露天矿存在一系列复杂的地质环境问题,比如残煤自燃、滑坡、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
  处于转型中的阜新财力十分有限,发展任务异常繁重,面对治理难度大、耗资巨大的露天矿,治还是不治,是一道并不轻松的选择题。最终,阜新市认识到露天矿治理势在必行、迫在眉睫,越拖越被动、危害越大、治理难度和治理成本也越高。
  去年启动的治理工程计划投资22.6亿元,计划利用5至8年时间,实施污染治理、生态建设、遗产保护三大工程,目标是使露天矿的火灾、自燃、沉陷、滑坡等各类灾害得到有效治理,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大为改观。
  王宗林说,治理以后,将还阜新人民一片蓝天,让人们呼吸到更加干净、新鲜的空气,周边地区更加适合居住,人口转移也会随之形成,城市格局得以向南北延伸,为城市发展拓展空间。对露天矿进行治理,是阜新一次有益的探索,对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转型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