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大山守护档案 走访乡邻捐资助学

07.03.2018  10:23

   3月5日,辽宁省档案局(馆)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工作人员将1000元住宿费送到受助男孩手中。 辽宁省档案局(馆)供图

 

  3月5日,11岁的抚顺男孩董鹏(化名)收到了新学期的资助费1000元,资助他的是一群远道而来的“守山人”。

  在辽宁东部山区,坐落着全国首家电子档案备份中心。辽宁省档案局(馆)的部分工作人员常年驻守于此,除了开展本职工作外,还坚持在大山深处学习雷锋,帮扶困难群众。

  辽宁省档案局(馆)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前身是辽宁省档案局(馆)后库,始建于1970年,承担着保管档案和电子档案备份职责。得益于洞库良好的恒温、恒湿环境,档案在此得到妥善的保存,而负责保护和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则必须终年与看不见人烟的大山为伴,过起隐居般的生活。在现有的6名工作人员中,40岁以下5人。他们每天要查看洞库温湿度情况,对备份电子档案存储载体及园区设施设备等进行巡视并记录。

  2018年的除夕夜,在听不到鞭炮声、见不到家人的大山里,电子档案备份中心主任沈耀东和工作人员文恭权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年夜饭挺简单的,我们做了四个菜,饺子是速冻的,比平时丰盛一些。”文恭权说。与工作条件的艰苦相比,驻守人员感受更多的是枯燥和寂寞。“每到夜晚,外面听不到一点声音。这可能是很多人向往的幽静吧,但待久了觉得与世隔绝,比较寂寞。”沈耀东说。

  每到夏季汛期,这里的工作人员往往要加班,一两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也挺想孩子的,但怕影响孩子学习,很少视频通话。我没有对孩子讲起过自己的工作,因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能理解了。”文恭权说。

  长期驻守深山,工作人员与附近村庄的群众结为朋友。2016年,工作人员得知附近村子里小学二年级学生董鹏因为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学校的住宿费,他们前去探望,了解到该学生的母亲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父亲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备份中心党支部党员立即为该学生组织捐款购买衣物,并决定每年资助2000元直到其完成学业。

  从2016年至今,每到新学期开学前,支部党员都自掏腰包将费用凑齐,主动去董鹏家走访,询问还有什么困难,还到学校向校长和班主任了解该学生的情况,使帮扶真正做到位。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