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见证三晋新风

30.04.2015  10:02

                                                             
                                                                              潞安集团工厂21万吨煤基合成油示范厂。
                                                                                资料图片
                                                                         

2014年5月28日,太钢投资103亿元建成了全球最大不锈钢冷连轧及硅钢冷连轧项目。图为太钢冷轧厂生产现场。
                                                                        资料图片

  
  今天,行走在山西大地,从太行、吕梁,到汾水、漳河,最动人的景象无过于大山一座座变绿,河水一天天变清,天空一日日变蓝。
  行迹所至,目光所及,几乎都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曾经陡峭荒凉的山坡上,布满了“鱼鳞坑”,而每一个坑里都有一团蓬勃葱茏的绿,绿成了一面面坡,绿成了一座座山;曾经被冲割污染的河流,重新被整治修饰,两岸绿树成荫,花草铺地,河水一天天变得清澈;曾经乌烟瘴气的天空,吞云吐雾的黑烟囱罕见了,又见蓝天白云。
  人所共知,作为国家煤炭能源基地,山西在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留下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累累伤痕。
  “发展方式不转变、生态环境不改善,只有死路一条;没有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正是有了如此痛切的认识,近年来,山西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借助转型综改的强劲东风,带领全省人民打响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攻坚战。
  改革开路,拓宽生态治理路径
  太原西山曾是林茂水清的好地方,然而多年来,西山在渐成能源重化工聚集区的同时,也因过度开发,尤其是高密度的煤炭粗放开采,导致矸石堆、垃圾场遍地,树木凋零,污水横流,乌烟瘴气。老百姓痛心地说:“西山的天灰了,水没了,山死了。
  而今天,西山又变成绿满群山的森林公园。
  2011年,太原把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作为综改试验区标杆项目,在需要综合整治的近700平方公里内,规划了21个城郊森林公园,并提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荒山绿化新模式。新出台的政策规定:在保证绿化面积不低于公园可绿化面积80%的前提下,可用不高于20%的土地进行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和适度开发。这一举措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各大企业纷至沓来。截至去年底,已有14家大企业进入西山,承包建设总面积近17万亩的14个森林公园。目前,各企业绿化面积达6万多亩。此外,市国有投资控股公司投资近12亿元,修了88公里旅游及消防通道,建设了年供水300多万立方米的引水上山工程,为整个西山生态治理奠定了基础。
  “山山和尚头,处处鸡爪沟。”近年来,大同县引进了市场机制,县林业局与专业队签订合同,从苗木的购买到整地、栽植、管护全由施工单位负责,一包3年,并按成活率分期付绿化款。结果造林效果立显,成活率一举超过了90%。仅近两年,全县就栽植树木8.2万亩。
  “这些年俺这儿的变化就像个梦,叫人不敢信。”63岁的朔州市古城乡快乐村村民董占荣告诉记者:朔州是个荒凉瘠苦的地方,“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满眼灰蒙蒙”。上世纪70年代连桑干河都没水了,河道都让沙石垃圾给堆满了。可是这几年说变就变了。古城乡周围有了40多里的青山绿水,还冒出几处亭台楼阁,美得祖辈灰头土脸的受苦人都灵光了。
  桑干河在山阴境内有36公里,从2011年开始,连续投资了8亿元,整修了全部河道,还围绕县城周围建设了向阳湖、正阳湖、河阳湖,共蓄水600万立方米,雨涝泄洪,天旱灌溉,平日观景。同时,在境内的洪涛山、翠薇山植树50多万亩。
  朔州市委负责同志介绍,近两年,朔州实施1000万元以上的城乡生态化项目54项,总投资203亿多元。同时,对全市1171个村进行了绿化美化。2015年,全市林木面积将突破5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
  同时,山西大力推广以煤(矿)补林的做法,积极引导和组织资源型企业特别是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造林绿化。近年来,山西以每年100亿元的投入、近500万亩的速度大规模植树造林,成为全国森林资源增幅最大的省份之一,“十二五”以来,全省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傻大黑粗”的形象正被满眼青山替代。
  斩断污染源,换回碧水蓝天
  走进临汾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满眼葱茏,一河清水、两岸锦绣。然而谁能想到,2003年—2005年,临汾曾连戴三年“黑帽子”——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监控城市中倒数第一。
  “从环境治理开始,还百姓碧水蓝天刻不容缓!”市领导介绍说,多年无序发展导致事故频发,环境不断恶化,群众灰头土脸。为实现绝境突围,近年来,临汾不惜代价,先后重组取缔小煤窑263座,取缔非法、落后煤窑、焦炉、铁厂等1705座,治理污染企业1407家。同时,作为转型综改的重大战略,拉开了百里汾河经济带建设的大幕。今日的临汾,已是“一川碧水,两岸明珠”,产业遍布,游人如织,旅游业已成最大亮点……
  走进阳泉热力公司调峰热源厂,4台全国最大的64兆瓦链条燃煤锅炉屹立面前,却找不到煤的影子。“要在以前,这里早堆成煤山了,一烧起来外面烟囱黑烟滚滚。” 工作人员介绍说,4台90吨锅炉的供热面积达400万平方米。
  近年来,阳泉启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一口气拆除燃煤锅炉600多座、烟囱520多个,投资4亿多元建成龙川和阳光热源集中供热工程,市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达到91%。市区彻底告别了烟囱林立、炉渣遍布、烟尘飞扬的历史。
  “白天云雾山、晚上火焰山”是曾被矸石山包围的煤城阳泉的真实写照。长期采煤留下的2亿多吨煤矸石,曾填满了阳泉的28条沟壑,形成了26座大山,既大量占用土地,又污染土壤和大气环境。近年来,阳泉市投资数亿元,进行大规模矸石山污染防治、植被恢复、生态修复。如今,烟雾缭绕的“火焰山”已变成生机盎然的“花果山”。
  平朔露天煤矿的土地复垦同样给人以欣喜和震撼。多年来,中煤平朔不断加大土地复垦、植被覆盖力度,坚持煤炭开采与生态重建、土地复垦一体化推进,共复垦露天矿区土地3万多亩,治理塌陷区2万余亩。在矿区复垦的土地上,绿树成荫、草绿花红、鸟飞蓝天、兽出丛窠,一座大型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园区正蓬勃兴起。
  步入都市型绿色钢厂太原钢铁集团,宛如置身一座城市花园。在这里,采用高新技术对城市中水和当地居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又全部用于生产;回收生产余热,为城区8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冬季供暖;废旧机动车拆解再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等综合利用硕果累累。
  针对工业企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山西省政府频出重拳,相继颁布实施了“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办法”“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等81项环境管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同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补偿机制,制定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政策和补偿管理办法,出台了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多元投入机制指导意见,完善了煤炭企业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验收管理办法,健全了非煤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出台了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实施意见,有效地推动了全省重点工业企业全面治理和达标。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是山西作为国家级资源型经济综改配套试验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省发改委主任王赋介绍,近几年,抓住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契机,山西勇于创新,先行先试,生态补偿、企业末位淘汰、排污权交易、银行绿色信贷绩效评价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新机制相继新鲜出炉,不断为打造美丽三晋廓清道路,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