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实施脱贫攻坚“六五五”工程

23.02.2016  09:41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鞍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六五五”工程。

        一、实施“六个一批”专项保障工程

      1.就业安置一批。坚持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自主创业相结合,加大就业援助和就业服务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就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输出劳务扩就业、发展产业增就业、加强培训促就业、推动创新带就业。充分利用鞍山职教资源,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确保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一项致富技能,实现100%就业,做到“就业1人、脱贫1户”。

      2.移民搬迁一批。对居住分散、地处偏远、就地脱贫成本高、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制定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规划,把移民搬迁与农村危房改造、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重点向产业基础好、能妥善安置就业的城镇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提高移民搬迁工作水平,处理好群众基本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不愿搬和搬不起的关系、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的关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等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对贫困地区危房实行就地改造,制定贫困地区危房改造计划,加大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力度,优先解决居住在危房中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低保边缘户和其它贫困户。

    3.教育帮扶一批。坚持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快建立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推动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高中生、大学生帮扶力度。建立市、县(市、区)、学校三级教育扶困救助体系,对学前三年在园农村家庭困难儿童每人每年资助1200元;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家庭困难的住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对高中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每生每年补助2000元,对高中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对接受中职教育的农村学生免除学费,对一、二年级农村学生资助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2000元。对拥有鞍山市户籍的家庭困难大学生,根据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给予每生每年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每生每年不超过12000元)的免利息国家助学贷款。”

      4.医疗救助一批。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通过资助参合、减免医疗费、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开展补充医疗救助、签约服务“两个覆盖”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和医疗困难救助机制,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向贫困人口倾斜。全面实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对贫困人口实行大病分类救助,在县级医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结算机制。

      5.生态补偿一批。建立贫困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投入和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支持贫困地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与受益水平。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和经济效益。

      6.低保兜底一批。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优先解决重残、重病、单亲及生活极度困难扶贫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逐年提高保障标准。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快推进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解决“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生计和脱贫问题。

      二、推进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交通设施建设工程。坚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加快实施贫困村道路对外连通工程和村内互通工程。确保全市81个贫困村100%通油路,与国省干道实现无缝连接;村内组与组间道路相通率达到100%,解决贫困村出行难、运输难问题。

      2.电力设施建设工程。结合全市扶贫攻坚目标,科学分析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等多种因素对电网发展的要求,精心布局,有针对性地开展电网规划和改造,提高低压电网供电可靠率,重点解决移民搬迁点、新上项目地、设施农业小区、规模养殖场用电问题。

      3.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推进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旱涝灾害防御体系以及水生态治理、坡耕地整治等重点水利工作建设,切实解决贫困村饮水困难问题,实现贫困村自来水“村村通”,贫困地区水利建设滞后局面彻底扭转。

      4.信息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贫困地区网络全覆盖;探索建立“互联网+扶贫”模式,通过网络打通更多发展渠道,促进贫困地区新型农业、旅游资源等产业实现信息化,推动互联网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帮助贫困地区快速脱贫致富。

      5.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用好国家有关生态建设方面的政策,优先支持贫困地区青山保护、退耕还林、森林植被恢复与经营、土地和水环境治理,大力推进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自我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增加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便污染及饮用水源环境集中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三、推进五大县域经济发展工程

      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推进“一县一业”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培育名牌农产品;积极发展食用菌、散养畜禽、林果等特色农产品;推广种、养结合的林地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中药材等绿色林下经济,增加农民直接收入。按照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

    2.发展主导产业园区。继续推进向县域园区简政放权工作,不断深化园区各项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吸引和培育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有效释放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活力,把主导产业园区建成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主力军和动力源。

    3.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依托台安、岫岩两县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原则,编制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精心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公园、主题文化旅游等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推进多业态旅游融合,安排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增加收入。

    4.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产城融合、四化同步、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科学布局的原则,开展县城、新城、新市镇、新村镇、特色村镇建设,建立合理的城市规模体系和空间布局结构,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易地搬迁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贫困人员从农村走向城镇;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调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5.发展宝玉石集聚区。依托岫岩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结合弘扬岫玉文化和满族文化,加快建设以玉产品交易为主体,以体现满族文化为特色,与旅游购物、商务会展、物流配送相适应的商贸流通集聚区。重点建设“四个中心、四条特色街、一条带、一个商务区”,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宝玉石交易大市场,努力把岫岩打造成为全国宝玉石产业的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