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缝纫机绣绣大千 充实晚年年丰乐(图)
董树新的机绣作品。记者 杨胜飞 摄
家住铁西区民南街1栋的董树新今年59岁,自小酷爱绘画。即使是在下乡插队的四年间,绘画也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1982年,董树新的弟弟在腾鳌做服装生意,但是需要做刺绣的商标,百般无奈之际,于是找到了董树新请他帮忙制作商标。虽然没干过缝纫刺绣商标,不过性格要强的董树新硬答应了下来。
很多个晚上,董树新仔细研究、琢磨,怎样才能将商标绣得更好。经过无数个日夜的专研,董树新的缝纫刺绣商标受到了认可。这也激起了董树新对缝纫机绣的兴趣。他发现缝纫机绣可以做的作品有很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1992年,董树新正式做起了缝纫机绣。在当时,鞍山并无机绣的前人可以学习效仿。在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董树新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这条漫漫求索之路。
为了学习,董树新没少去沈阳、北京和杭州等地。他将传统画作移入到缝纫机刺绣中,作品别具一格。董树新说,手工机绣这项工艺的特点是纯手工的制作、具有很强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这种工艺制作的灵活性极大,是电脑刺绣和传统刺绣很难达到的效果,制作者必须有较强的美术基础和艺术理解能力。这种新工艺不同于传统平绣,也不同于近现代的乱针绣,它是多种表现方法上的集合,既可以制作出国画的比较清新半铺作品,也可制作抽象画色彩叠加纷繁的作品。缝纫机绣在我国已经接近失传,从事专项创作的人已经很少了,董树新缝纫机绣的出现却与众不同,有自己的特点,更是工艺界少有的全面创新。
在回顾这么多年从艺之路时,董树新最大的感受就是辛苦和寂寞。在他看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我国的初期观赏绣形成时期,而70年代到90年代是机绣的繁荣时期,之后就是电脑刺绣时期。在他的心中,缝纫机绣的生命尚未寿终正寝,需要有人去坚守并发扬这一精美工艺,而他就是这位守望者,也是探索者,所以感到寂寞与辛劳。
董树新下一步目标说,准备将自己这些年的心得准备集结成书,书名暂定为《北方机绣谱》。他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能通过书籍来了解和认识缝纫机绣,并将缝纫机绣传承和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