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风筝传人用画笔为家乡山水立传(图)

05.02.2015  13:37

  赵秉泉与妻子都是制作风筝的行家。

  赵秉泉讲述创作以盖州手工造船为题材的《龙骨》的经过。

  以画笔为盖州山水风物立传,用艺术创作让盖州地理走进历史,把家园山川绘成盖州的名片,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贡献。

  赵秉泉的画室,去年从盖州城西一条逼仄小巷的青砖小院,到市中心的商场里有了一个隔断。这一年,赵秉泉68岁。

  三面墙挂满他的作品,画室里的话题自然离不开画。问赵秉泉什么时候学画的,他语出惊人:“五六岁。 ”

  小时候,家里用白纸糊的墙,成了他的画板。他在墙上画小人、画草虫,画一切能见到的东西。每到春节家里就要重新糊墙,于是他就又有了一块块新画板。

  9岁那年,他学着祖父和父亲的样子做了一只风筝,有人见了要买,他忽有所悟。正是盖州纸鸢满天的年代,赵秉泉开始上街卖风筝了。“一只风筝3毛钱,如果是空白的风筝指名画图案的,要5毛。”从小学开始,所有的学习文具、绘画颜料都是赵秉泉靠卖风筝赚来的,这种“以文养文”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初中毕业。

  赵秉泉说,1989年,北京举办第二届国际风筝赛会,他费尽心思琢磨出一个“化蝶”,把祖传的风筝手艺提升到新高度。

  那年,赵秉泉从民俗故事中取材,设计出梁祝两人相拥而立、翩然欲飞的造型参赛。“化蝶”引起了轰动,被专家评委称为“辽南派”。赵秉泉的风筝不仅造型上有突破,用料、画法上也有不同。北京、潍坊的风筝都用绢来做,他选用辽南土布,土布上色后的饱和度好,颜色特别鲜艳,而且不像绢一样透光,放到空中后,风筝的图案、颜色依然非常清楚。

  “辽南派”由此愈发自成一体。赵秉泉借鉴木工接榫的方法制作风筝骨架,整个风筝看不到一根绑扎线;沿用传统木版年画的画法,强调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因制作风筝在国际风筝会上屡屡获奖,赵秉泉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盖州风筝”的代表性传承人,人们忽略了他的绘画才能。

  其实,下过乡、当过兵的赵秉泉,一生手执画笔不曾间断。从1969年开始发表作品,到后来师承著名画家李宝瑞,赵秉泉自开一番气象,融水墨与水彩于一体,把习以为常的家乡风景画出了独特风韵。2005年后,他的创作主要以水彩和油画为主,后突破创新,将国画加进去,作品素材锁定盖州山水风物。

  他的画,全部是以地为“桌”的现场写生创作,采撷盖州山水最美的瞬间,有岱峪岭的层林叠翠,有北海岸边的浪花波涛,有狼洞沟的山花烂漫。他让盖州历史与民俗定格在画上,像北海传统的手工造船,像西海乡野间的朝鲜族草房子,像即将被“城市化”的渔村炊烟……有人评价赵秉泉“下笔有书卷气”,绘山平远疏淡,画松古茂幽静,写泉飞扬灵动,描云虚实出没,而透过一幅幅画作分明能看见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在山海之间不辞劳苦,展示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这种力量从《红国土》可以得见。那是数年前的盖州山间,面对满目疮痍的大山,赵秉泉将其臆化为红色,开山取土的车辆碾轧出路上的沟回,似血在流淌。凝气捕捉盖州的山山水水,给心灵传递每一次脉动的赵秉泉,这次感受到的是心痛。

  赵秉泉的画作在大赛中多次获奖,他的古体诗水平也值得称道。在盖州人称“诗书画三绝”的赵秉泉,曾被已故书法家沈延毅先生赞为“对七言绝句七言律诗钻研甚深,风格才调俱臻佳境”。

  赵秉泉爱画、爱诗、爱书法、爱风筝,透视着他对盖州的爱之深重。他的《雅斋寄兴》一诗,该是他心境的写照:“仰止平生造化师,方今始觉自由时。山涛海浪腾胸臆,焕作丹青万象诗。 ”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