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鲁尔”到宜居之都 沈阳城这样长大……

24.09.2016  12:11

  城市规划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对城市的发展规模加以引导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之一。

  从1956年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到今天,沈阳城市规划已走过60年历史。

  60年风雨坎坷,60年成就辉煌!

  伴随着共和国的沧桑巨变和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沈阳规划人在探索中前行。

  60年来,筚路蓝缕,自强不息,沈阳城市规划事业走过的每一步都饱含着老一辈规划人的创业艰辛,凝聚着所有规划人的智慧和汗水。

  如果将一年浓缩成时钟上的一小格,那么60年恰好能让分针跑满一圈!

  60年,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沈阳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1956年,沈阳百废待兴,城市面积200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不到15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2万。经过60年的发展,沈阳已经发展成为设施齐全、交通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市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各项城市规划得以加速实现。

  在“沈阳城市规划60年”到来之际,我们有必要翻开沈阳城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同感受这座沈水之畔古城的每一次华丽蜕变,一同阅览每一份丰厚的沉淀以及一代代规划人为这座城市用智慧和汗水勾勒的蓝图与续写的诗篇。

  国内首批城市规划

  “板块组合”创造出“东方鲁尔”

  老沈阳都知道,不同于北京道路的横平竖直、正北正南,沈阳的街道蜿蜒扭转,像一张渔网,穿城过市需要拐来拐去才行。

  这是沈阳的特点,也是沈阳城市历史发展留下的无奈。

  东北解放后国家积极恢复建设,沈阳工业在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飞速发展。为适应“一五”期间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沈阳市1952年开始编制建国后第一轮总体规划《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1956年国家建委批准实施。

  “当时编制规划的技术人员,都接受过前苏联专家的培训,基本做到重视调查研究,现状分析,进行多方案比较。总的来说,他们个个都是精英,很多人后来成为国家建委的相关负责人。”一位沈阳老规划人回忆说。在这些规划精英手中,沈阳在全国规划史上首次提出了“板块组合”概念,确定充分利用城市现状原则,提出“由内向外、填空补实、逐步发展”的指导思想,避免大拆大建另起炉灶,节省大量资金,又得到较好发展。

  “打通断头路,是这部城市规划的重点研究方面。”沈阳城市规划精英提出“拓宽东西、打通南北”的方针。特别是在打通南北干道方面,没有采纳国外专家提出的轴线对称、大广场、大放射干道的主张,而采用了因地制宜的方案,避免了开直干道而拆掉大量旧房。

  而省下来的大量建设资金,沈阳改扩建原有两大工业区——大东和铁西工业区。

  这份规划对沈阳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从1953年开始,国家将沈阳列入工业重点市,进行大规模的以机电工业为中心的基本建设。在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沈阳有6个;在全国694个限额以上的项目中,沈阳有26个项目;投资额超过百万进行企业改造的有40多个。

  总而言之,沈阳从这份城市规划开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全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同时奠定。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沈阳的《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在1956年国家建委批准实施后,成为新中国首批城市规划,从而载入史册。

  规划人用“脚”画出的蓝图

  两个环路支撑起沈阳交通骨架

  在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很多现在沈阳地标性建筑在这版规划中建成。

  沈阳北站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纪二十年代,张作霖和奉天当局在兴奉大街(今总站路)北侧修建“奉天新站”(后改称“辽宁总站”)。“奉天新站”于1927年动工,1930年建成,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

  新中国成立后,“老北站”继续发挥其功能,并与当时的沈阳站(时称“沈阳南站”),成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两个站。由于“老北站”地处沈阳市区中心,铁路线与黄河大街平面相交,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长、机动车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车辆及行人通行。所以,在1956年沈阳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中,“老北站”便被列入沈阳铁路枢纽改造规划之中,而在1979年这版总体规划中,铁路枢纽方案继承1956年的方案,仍保留新北站的建设用地,在站前建一个新区。

  这就是规划的力量。从1956年开始,沈阳一直在控制北站东北方向的建设用地,到1986年,不但避免了重复建设带来的资金浪费,更为建设“大站”做好了准备。1986年,铁道部正式决定扩建沈阳北站。

  1979年这版规划,技术专家付出了大量汗水和努力。比如交通,老规划专家告诉记者,当时沈阳机动车已经有上升势头,为了解决将来可能会出现的交通堵塞,沈阳规划人员几乎走遍了沈阳大街小巷,最终着重规划两条重要环路,在有对外交通放射干道处都规划为立交。“在缓解交通压力方面,立交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0年的沈海立交桥、1991年的北海高架桥、1992年的三好平台立交桥、1994年的黄河立交桥……整个城市的交通一下子变得立体了起来,交通变得顺畅。”专家说。

  正因为这份努力,1979年整体规划为沈阳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像桃仙国际机场的选址,当时规划院的专家几乎走遍了沈阳的近郊,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而最终的选址更是得到了当时住建部部长的赞许。“现在看,桃仙机场的选址仍旧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个地点,不但可以服务沈阳,而且还可以和抚顺、辽阳、鞍山、本溪等城市共同使用。而换到任何一处,都显然没有这处理想。”专家说。

  生态城市建设的开始

  沈阳从“纯粹”重工业城市迈向宜居城市

  为了经济转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沈阳从1979年第二版总体规划开始,加强了对绿化生态建设方面的规划,逐渐向宜居城市方向转变。

  早在1952年,沈阳对市区南部臭水泡进行改建,最终建成南运河。不过,起初的南运河只是作为城市排水河使用,环境状况堪忧。城市转型后,沈阳在1979年总体规划后,对南运河进行重新定位。1984年4月,沈阳南运河开始建设带状公园,并于次年8月建成。这条“绿带”东起东塔闸门,西至龙王庙,蜿蜒14.5公里,共建成大东公园、动物园、万柳塘公园、青年公园、鲁迅公园、南湖公园六大公园,还连接着黎明园等18个景点,形成了清水长流、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风光幽静的绿色长廊,屏立在繁华的沈阳城市的南面,为市容增添绚丽色彩,并在改善生态环境、净化市区空气、加强泄洪排涝等市政建设中发挥了作用。

  变美的南运河,仅仅是规划人留给沈阳的一小笔绿色财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沈阳不仅对南运河、新开河、卫工河三条城市内河进行绿色建设,还特别将位于东北部丘陵的辉山水库周围划入市区(现为棋盘山风景区),形成一处重要的绿色生态区域。

  更为可贵的是,沈阳规划人超前谋划了浑河两岸,对浑河两岸进行绿化。这是城市规划留给沈阳市民最宝贵的财富。时至今日,浑河两岸已成为沈阳市民最重要的休闲去处,而这一切的背后,就是规划35年的宝贵坚持。

  事实上,历次总体规划都强调城市绿化重要性,运河的开发、防护绿带的建设、公园的建设、公共绿地的建设为北方工业城市添增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中心城区外围生态保护屏障初步形成,这些绿化带的形成控制了城市用地的外延式扩张,同时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新机遇谱写新乐章

  东西南北中大开发、大发展的全新格局形成

  2003年,国务院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沈阳这片曾经辉煌的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沈阳第三版总体规划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提升。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在1956年、1979年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和拓展。

  在道路系统上,加强以三个快速环路为骨干的系统。仅“十五”时期以来,沈阳就新建和改造道路1593条,其中8车道以上道路达32条。市区内几十条高标准景观街路的建设,使市内交通路宽景美车速快;西部工业走廊开发大道,完成了沈西工业走廊与沈阳母城的完整对接;沈北开发大道形成横贯沈阳北部的东西交通大动脉。沈阳市环形加放射状道路网骨架基本形成,2003年跻身“全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行列。

  沈阳还超前谋划,将浑河南岸大片未利用土地规划为市建设区,使市区发展空间大为扩展。沈阳还将南郊的苏家屯和北郊的虎石台划为市规划区,成为市区两翼,改变沈阳城市整体布局形态。“这是该版规划的核心所在,沈阳老工业基地要振兴,就必须拓展开城市空间。”

  从1996年城市规划开始,沈阳勾勒出全方位大发展快发展的宏伟蓝图——规划建设了大浑南地区、西部工业走廊、沈北地区和棋盘山风景区四大发展空间,加上南北“金廊”和东西“银带”,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大开发、大发展的全新格局。沈抚同城化重点项目陆续启动,近海经济区建设,增强了沈阳作为连接沿海与腹地枢纽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

  沈阳在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以建设东北亚地区重要经济中心为目标,加强沈阳经济区在城镇空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构建大沈阳都市区格局,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和共同繁荣,合力众推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本版稿件均由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于海采写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
想发财动起歪脑筋 男子获刑
  从网上四处搜集下载淫秽视频存在网盘上,Syd.Com.Cn
高校毕业生县域就业房补最高6万
  沈阳市对在县域内就业创业的全日制博士、硕士和学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