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5位老战士获奖章 96岁老人轮椅上受奖

08.05.2015  12:44

俄罗斯联邦驻沈阳总领事馆副领事为周淑玲老人戴上纪念奖章

华商晨报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夏铭阳摄

  俄罗斯驻华使馆4月15日举行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颁奖仪式,俄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向32名中国人颁发纪念奖章。

  据悉,此系中俄共同举办庆祝二战胜利70周年活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获得奖章的大部分老人都曾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出席了颁奖仪式。

  据了解,本次已确定的获得奖章者共有位,但由于年龄、疾病等原因,部分人当天无法抵达大使馆。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新闻官罗曼表示,将由使馆工作人员另行安排隆重仪式,或在获奖者家中颁发。

  据新华社《京华时报

  本报讯(华商晨报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范崇妹)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昨日,俄罗斯联邦驻沈阳总领事馆副领事,为沈阳96岁的周淑玲老人戴上了“1941年-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此次,沈阳将有5位老战士获得这个纪念奖章,周淑玲老人是第一个被授予奖章的人,其他四人包括88岁的王铁环、74岁的李保华、97岁的孟宪德和77岁的侯果力。

   老人坚持穿上新军装

   头一晚就叠好放在枕边

  昨日上午,沈阳市和平区周淑玲老人家,两室一厅的房子里,除了墙壁上两张2010年老人在旅顺与梅德韦杰夫共餐并被授予奖章的照片外,没有过多的装饰。

  在朝南的屋子里,周淑玲老人躺在床上,旁边的柜子上放着一些必备品。96岁的周淑玲老人行动不太方便,见到记者后,老人让一旁的儿子李先生将自己抱上轮椅并换上军装。

  “4月15日之前,有人跟我们取得联系,说要发奖章,我妈得知以后特别高兴,时不时就念叨着。”李先生介绍,由于身体原因,周淑玲老人没能亲自去北京领取纪念奖章。

  李先生说,老人在头一天晚上就拿出了准备好的新军装,戴上此前获得的一些奖章,然后将军装整齐地叠在枕边。

  “军装是母亲这辈子最宝贝的衣裳,军装上别着的奖章是母亲一生的荣耀。”李先生感慨。

   副领事为老人戴上奖章

   老人每隔一会儿就要摸摸

  昨日10时,俄罗斯联邦驻沈阳总领事馆副领事西拉叶夫·巴维尔来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戴上了“1941年-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红黄黑相间的带子、金色的圆盘、红色的五角星等组成了这枚珍贵的纪念奖章。西拉叶夫·巴维尔介绍,每个纪念奖章都有自己的证书和编号。

  据了解,该纪念奖章授予为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事业(在战场或在后方)做出了贡献的俄罗斯公民及外国公民以及无国籍人士。

  戴上纪念奖章的周淑玲老人满面笑容,每隔一会儿就要摸一摸胸前的新奖章,颤抖着手热情地拉着西拉叶夫·巴维尔一直说着“谢谢”。

   难忘当年艰苦抗战岁月

   革命伉俪并肩战斗

  尽管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过去了70年,但那段抗联岁月一直是周淑玲老人最难忘的记忆。老人耳朵已经有些背了,也只能用只言片语来形容当年的岁月。

  “我妈这辈子为战争付出了很多!”李先生介绍,母亲一家三代都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情报员,母亲共有7位亲人牺牲在了三江平原。而因为国仇家恨,当年刚15岁的周淑玲就担起了情报工作。

  “那时候条件特别苦,有时候没有吃的就得杀马吃肉,冬天御寒的衣服也没有,敌人来了,连小孩子都不能哭。”李先生称,可能因为这个,后来老人的腰腿一直不太舒服。

  经人介绍,老人和当时同为抗联的李铭顺结成伉俪,并肩战斗。最令老人心碎的是,当时有两个儿子也在行军途中因为疾病得不到治疗而夭折。

  李先生称,周淑玲老人在苏联的日子里,和其他战士一起进行武器弹药、跳伞等特种技能的训练,后来又学医、做后勤工作。1945年8月,随丈夫回到东北,在虎林当苏军翻译。

  如今周淑玲老人膝下还有6名子女,在沈阳安享晚年的她始终没有忘记当年的日子,“太不容易了,我们不能忘了历史。”

  周淑玲

  东北抗联三军战士

  苏联远东红旗军88独立旅战士

  1919年11月11日生于黑龙江省宝清县三道河子屯。

  1935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负责搜集情报和联络工作。

  1938年与东北抗日联军三军四师32团团长李铭顺结婚。

  1939年1月起在苏联双城子医院学医和从事做被服工作。

  194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8月,随苏军反攻东北关东军,在虎林当苏军翻译。

  1947年1月任宝清县医院指导员。

  1950年2月后调到沈阳,在东北汽车总厂任过办公室主任、总支书记、纪委副书记等职。

  1980年在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任党委书记。1983年7月离休,现居沈阳市。

  据《法制晚报

  王铁环,女,1927年生人

  王铁环儿子:为母亲感到骄傲

  昨日,王铁环老人的大儿子彭利介绍,自己母亲今年88岁,不方便沟通交流。不久前俄罗斯联邦驻沈阳总领事馆已经以电话的形式通知,要到家中给老人颁发纪念奖章。

  王铁环老人有两个儿子,谈到母亲获此奖章,儿子们都感到骄傲。彭利说,以前总听母亲谈起在苏联的那段日子,母亲1940年去往苏联,在当地不仅要参与训练还要上文化课,1945年回国来到东北,回来后也一直在部队参加地方的训练。

  老人后来在某部队幼儿园干了一段时间,结婚后,转业随父亲一起到青海工作了五年,1962年调到沈阳原第一毛纺织厂工作。

  侯果力,男,1938年生人

  侯果力爱人:老伴接到奖章时笑了

  据侯果力的爱人戴婷介绍,老人今年77岁,因喉部手术,无法开口讲话。

  昨日中午俄罗斯联邦驻沈阳总领事馆相关人士到家中给老人颁发了纪念奖章。

  “虽然老伴无法开口表达,但亲手接到奖章的那一刻老伴笑了,这一刻他盼了好长时间了,这也是这么多年来老伴第一次收到这样的奖章。”戴婷说。

  据戴婷讲述,侯果力老人出生在莫斯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1952年回国,最开始在北京,后来随母亲回到沈阳,在空军服役过几年,之后念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在清河电厂上班,此后又调往沈阳一家电器公司做技术员。

  “看到老伴开心我也开心。”戴婷说。

  孟宪德,男,1918年生人

  孟宪德儿子:父亲曾在苏联生活三年

  今年97岁的孟宪德老人有四个儿女。

  昨日,老人的小儿子孟力军表示,“五一”前,接到了俄罗斯方面发来的邮件,但因父亲年迈多病,无法前往北京领取奖章。

  孟力军称,父亲在1941年参加革命,1942年前往苏联,1945年回到国内。他经常和父亲聊起过去在苏联的事,“作为儿子,我也替父亲高兴。”

  华商晨报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丁晓丹

  近百革命后代在俄亲历战争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是苏联政府1933年建成的特殊学校。二战期间,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2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和烈士的后代被寄养在那里。

  上世纪30年代初,为保护和抚养流落在各地的烈士遗孤和革命者后代,中共党组织决定将这些孩子,陆续送到苏联国际儿童院,其中极少数孩子从法国转道苏联或从东北到达苏联外,绝大多数由新疆赴苏。

  1941年最后一批中国孩子到达苏联。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近百名孩子在国际儿童院受教育成长,其中20多人出生于苏联。

  在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的中国革命家的后代及家属有很多,包括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女儿李敏,朱德的女儿朱敏,蔡和森的女儿蔡妮和儿子蔡博,刘少奇和何宝珍的长子刘允斌和女儿刘爱琴等人。

  在那里,他们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接受了系统的文化教育和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的熏陶,同时也经历了伤病的折磨和战争的洗礼。

  1950年,中国与苏联政治局达成协议:凡在18岁以下的孩子都送回中国,18岁以上青年由他们自己决定是否回国。

  之后孩子们都义无反顾回国,在这块他们父母生长并为之战斗洒过热血的土地上默默耕耘。

  据《京华时报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
想发财动起歪脑筋 男子获刑
  从网上四处搜集下载淫秽视频存在网盘上,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