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两岸”绽放“共同缔造”之花
河涵养灵气,花孕育果实。共同需要手挽手目光一致,缔造需要肩并肩栉风沐雨。砥砺歌行,当河岸绽放鲜花,幸福感会不会爆棚?家住浑河北岸的天添小朋友肯定地说:“会!”她听大人们说,她家门口的浑河将成为沈阳城市发展的新轴线。天添不能完全理解轴线的内涵,但她相信,她的家,她的沈阳,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共谋新理念
“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从安徽来沈阳的于先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相中园区绿地规划,买了房子,规划的绿地改了;相中商业配套,开了店,规划的商圈没了……”可是,最近,于先生却开始热衷规划了。2月20日开始,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日报社联合开展“浑河两岸规划建设问卷调查活动”,邻居们的讨论激发了于先生的参与欲,“大家事,大家做,我相信大家的合理化建议能够被充分采纳。”
于先生信心满满是因为他认真研究了《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的指导意见》,“我理解,幸福沈阳共同缔造,就是要统筹各种资源、动员各方力量,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幸福合力、塑造共同精神。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哪儿来?被认可,有参与权、决定权啊!”
一份由18道问题所组成的调查问卷看起来很“小”,但它对住在浑河沿线的居民来说,却是一份“震撼”的礼物。住在铁西区兴华街道体育场社区的刘先生是位在市区生活了40年的“老沈阳”。他与于先生一样,为政府开启这种掌握下情、畅通民意的渠道叫好,又为自己能亲身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感到自豪。这次问卷调查活动,收到的不仅是广大市民的“金点子”、好主意,更让全社会认识到,让群众成为城市治理主角、让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让社区成为党组织“强堡垒”等一系列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正在展开,一种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沈阳特点的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开始构建。
“一河两岸”规划建设问卷调查行动,把由“你”和“我”,“政府”和“群众”,变成“我们”。
“这两天,我几乎把所有网上的意见都看了一遍,感觉收获颇丰。”市建委城建处处长石国琦对记者说。
“市民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好点子,也让我们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了。”市建委有关领导告诉记者,“幸福沈阳共同缔造”正在快速改变沈阳城市建设乃至各行各业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向,“以往基层办实事项目多是自上而下,共同缔造后变成了由下而上,实现了路径再造,让群众成为城市管理的主角。”
共建新轴线
浑河古称沈水,作为沈阳城市的母亲河,浑河在沈阳境内流长132公里,河面宽度平均400米,最宽处约1公里。沈阳市在1996年总体规划当中将浑河定位为内河,并于2001年开始进行水体治理和生态修复;从2003年开始,沈阳对浑河及两岸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改造,陆续建成五里河、沈水湾、长白岛、罗士圈等沿河公园;2010年至2013年,以筹备全运会为契机,沈阳市再次对浑河两岸进行提升改造,浑河完成了城市界河向城市内河的转变。
浑河的生态修复,两岸的设施建设,使沿河城市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主要场所。浑河景观及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浑河两岸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建设时序、理念、发展历程等原因,沿线设施不完善、交通可达性有待提升、绿化景观品质不高、功能发展比例失衡等阶段性问题相继出现。
这次问卷调查反映的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交通方面,目前跨浑河的桥梁隧道密度较低,主要跨河通道及周边道路在高峰时段拥堵严重;地铁和公交等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不足等方面。生态方面,沿浑河东西两侧延伸区域的生态绿化不足,景观水平较低;南北两岸水系缺乏互联互通,水质有待改善。设施方面,沿线服务、休息、卫生、标识等设施不完善,对沈阳和浑河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展示不充分,缺乏标志性设施。功能方面,两岸居住比例过大,其他功能和产业较少。
接下来活动主办单位将对征集上来的市民合理化建议进行梳理筛选归类,现场勘查并继续组织专家、市民进行论证,最终融入“一河两岸”建设综合规划方案的编制中。“共谋之后,就是共建,未来浑河两岸的建设将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让更多的能够呈现我们城市特点的作品扎根在浑河岸边。”市建委相关领导这样表示。
沈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浑河两岸新老城区为骨架,打造“一河两岸”空间格局。在《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中,又进一步提出“以浑河为轴线,完善和提升跨河交通、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实现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在浑河两岸集聚发展。”“如果说青年大街是沈阳城市发展的一条轴线,那么,浑河两岸的综合开发也要作为沈阳重要的发展轴线,如果‘一河’做起来了,就不愁‘两岸’的发展。”对于这次“一河两岸”的建设,沈阳市主要领导点了“穴”。
天添小朋友、于先生、刘先生和八百多万沈阳人民一起,正在幸福沈阳共同缔造的进程中,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于海
编辑: zfw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