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中美关系发展的信心和定力从何而来?
举世瞩目的中国两会即将落下帷幕,最后的重头戏莫过于李克强总理的答记者问。与以往总理的答记者问主要关注内政问题有点不同,今天答记者问的首个问题便是美国有线电视网记者提出的中美关系的问题。自特朗普上台以来,中美关系呈现低开高走的态势。上任伊始,特朗普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冷淡中国,与中国领导人的沟通比较有限且姗姗来迟,不过近期中美关系却逐渐向积极方面发展。在特朗普认同“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中美高层沟通不断增多,不仅习特通话为中美关系发展吃下了定心丸,近日更是有消息称中美两国元首4月份将在美国举行庄园会晤,这似乎超过了许多人的预期,有点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感觉。不过这种局面实际上也非常来之不易,需要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保持持久信心和战略定力。就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上对中美关系长达800多字的回应来看,无疑对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持有信心,对中美关系的长期发展坚持战略定力。
中美关系良好发展的信心从何而来?李总理的回应基本可以归结为共同利益和历史经验两点。从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基础来看,中美关系的发展符合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即便因为一些不利因素遭遇挫折,但不过是短期的、暂时的。长期以来,中美经贸合作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压舱石和粘合剂,尽管近期因为特朗普总统曾宣称要对中国进行贸易战而面临挑战,但李克强总理认为大局不会改变。随着中美两国经贸合作所导致的利益交融的加深,美国对中国进行贸易战即不现实,也害人害己。对此,李总理用数据说话:“虽然中方是贸易顺差,但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利润90%以上是美国企业拿走了,中国的生产企业拿到的利润最低只有2%—3%。据有关统计,光去年一年,中美的贸易、投资给美国创造的就业岗位过百万个。”如果美国发起贸易战,不仅中国企业遭殃,美国企业也深受牵连,甚至损失更大。因而这种共同利益的基础给予了中美关系发展的信心。
从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也可以寻找到中美关系发展的信心。中美建交已经38年,即将迈入不惑之年。所谓不惑,就是对于好坏、对错基本清楚。对于中美关系的发展,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应该心中有数。从中美建交以来的历史经验来看,合作多于对抗,合作好于对抗是两国的基本共识。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不是风云变幻能够动摇的,也动摇不得。这种历史经验可以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信心。但两国关系未来处于迷茫期时,不如回头看,回头看的越远,对未来的判断就会越清晰。
除了要对中美关系发展持有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也是必不可少。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回忆了其去年在美国纽约经济俱乐部的演讲,认为无论谁当选美国的新总统都对中美关系持乐观态度。虽然中美关系经历过风风雨雨,但是一直前行。特朗普当选,大国认为中美关系将面临艰难的磨合期,但就近期中美关系的快速发展而言,中美关系的磨合期可能比预期会有所缩短。对于中美关系的好转,与中国对中美关系的战略定力密不可分。保持战略定力需要高瞻远瞩,把握大局而不被小事浮云遮眼;保持战略定力需要长远谋划,不被眼前暂时干扰所误导。保持战略定力需要加强高层沟通,直面问题管控分歧。
对于中美关系的发展而言,虽然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新的磨合期也尚未结束,但只要对两国关系发展保持信心和定力,中美关系的发展就不会陷入大动荡、大挫折、大调整。(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秘书长)